沿海地区顶管施工中暗浜狐石的处理技术

时间:2022-10-16 04:16:51

沿海地区顶管施工中暗浜狐石的处理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沿海地区顶管施工中遇到的暗浜、狐石等技术难题的处理,总结处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为类似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沿海顶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内容

宁波春晓规划八路项目地处东海之滨,依山临海,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地平,地面标高在-0.25—1.02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围海造地而成,场地浅部沉积土类型以海相淤泥为主,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后期堆载2米高的塘渣静压。污水管排管施工原设计开挖、支撑施工,但由于开挖深度在5米以上,土体稳定性差给开挖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安全隐患。根据工地现场实际情况,地基虽说进行预压,但考虑到地基是淤泥质土,污水管较深,如进行打开挖,需将2米左右的塘渣全部翻挖,可能会对土体进行挠动,经过多次及时论证,在施工中不采用打开挖施工改为顶管施工,从而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土体稳定差与安全隐患多的技术难题。

本工程地处沿海海滩,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顶管管径Φ900,顶程120米,工作井全部采用钢护筒并回收重复利用(共9个),接收井采用水泥砼管。

二、顶管机型的选择

本工程选用网格十字工具管,挤压法施工。

工具管特点是:结构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施工快,适用性强,如遇暗滨、弧石、硬土等处理灵活方便。

三、原理

主顶装置共有2只千斤顶,分两列布置,主顶千斤顶,每只最大顶力为320T,主顶装置上装有活动底架,安装在固定导轨上,便于调整轴线,同时工具管装有微调千斤顶,顶进施工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左右,高低,控制轴线及设计标高。网格挤压顶管机顶进时,顶管机前方的挤压环切入土体中,使土体经挤压后进入其后的网格,再进入土舱。土体经挤压后具有较好的自立性,在网格支护下不会造成坍塌,顶进时只需挖除网格后土舱内的土体,边出土边顶进,顶进中出土采用干出土,由人工运出管道,放入井内的土箱中,吊地面弃土。

四、沉井的选择、制作

本工程由于受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的影响,使原开挖施工变更为顶管施工,受工期影响,工作井及接收井全部采用钢护筒并进行回收重复利用。顶管包括9个Ф5200mm钢护筒工作井,井筒长度6600mm;9个Ф3600mm钢护筒接收井, 井筒长度6600mm。钢护筒沉井分三节制作,第一、二节长度为2米,第三节长度为2.6米,然后拼装焊接;在钢板沉井内侧竖向方向每1000mm设一道I200×73×7圆形槽钢围檩,在后靠背1200范围加设二道I200×73×7弧形槽钢围檩。

五、施工中的注意点

沉井下沉过程控制

出洞时技术处理

顶管轴线的控制

进洞时技术处理

护筒拔除防压力过大引起凸起。

六、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处理

(1)对于沉井下沉过程控制: 当沉井刃脚踏面下沉至离设计标高还剩1M左右时,沉井进入终沉阶段,此时应切忌“深锅底”,因为过深的锅底,可能导致刃脚下土体大量向井内涌入,易发生突然下沉或超沉。应先挖刃脚附近的土体,形成“反锅底”,然后视情况再挖中心部位土体,控制好下沉速度,务求沉井缓缓挤土下沉到位。

沉井下沉到位后,观测沉井在24小时内累计沉降量小于10mm时,方可进行封底。如沉降不稳定,可采取分仓封底措施加以控制。

封底前,应清除井底浮土、超控部分采用石块加碎石填满至要求标高,然后铺设40CM厚1:3水泥砂浆浆砌块石,上面浇15CM厚C15素砼垫层,最后施工钢筋砼底板。在钢筋砼底板施工前,先在钢护筒钢板与底板砼之间填充隔离材料5cm(便于拔除钢护筒沉井)。考虑井内积水,在底板上设置2个Ф500钢集水筒,深度50cm,钢板封底,四周留眼孔,待顶管完成后封堵。

(2)出洞处理:出洞的封门采用外封门,外封门用30#钢封门。钢封门内外用防水玻璃布与防水涂料涂布,洞门内用两道30#钢封门作横梁,与外封门及洞圈预埋铁焊接,外封门底部低于洞门300mm,插入由预埋铁件组成的楔形槽中,上部延伸至高于地地面300mm,并与井体钢板连接,防止沉井时脱落。

出洞前,先在洞口处安装双层止水带,其作用是防止顶管机出洞时正面的水土涌入工作井内,其另一个作用是防止顶进施工时压入的减阻泥浆从此处流失,保证能够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两层橡胶止水板间可以压注触变泥浆,使管节一出洞便被泥浆包裹。

为了防止钢封门拔除后洞外土体涌入顶管机密封舱,在顶管机顶入洞圈前,用黄粘土填充密封舱,这样既能平衡顶管机出洞时的部分正面土压力,又能减小对洞口处土体的扰动和地表沉降。

出洞时可以利用沉井施工时的井点,降低洞口处的地下水位,减小水头差,防止洞外水土涌入。

(3)顶管轴线的控制:顶管的轴线控制采取勤测勤纠:要求在顶管施工过程中要不间断的进行观测观察,发现有偏差现象立即进行纠正。即在每顶进一段距离,测量一次工具头轴线及标高偏差情况,通知纠偏人员,纠偏人员根据工具头现在的纠偏角度,前几个冲程的偏差数据等综合分析后进行纠偏。小角度纠偏:每次纠偏度要小,一般情况每次纠偏角度不要大于0.5度,当总纠偏角度大时应与值班工程师联系,决定纠偏,此时应特别慎重。对于逐渐积累的偏差,采用挖土方法纠正,即从顶管施工的高程偏差上看,顶管正偏差多挖,负偏差少挖或不挖;从顶管施工轴线偏差上看,偏差一侧少挖,另一侧多挖。

(4)进洞处理:为保证顶管机能顺利进入接收井预留洞,在离接收井15m左右时要加强对顶进轴线的观测,及时纠正顶进轴线的偏差,保证顶管机能顺利地按设计轴线进入预留洞。为防止预留洞封门打开后洞外的土体涌入接收井内,在顶管机到达接收井前,在接收井内预留洞处安置一道橡胶止水带,以防止顶管机进洞时水土涌入井内。接收井内按顶进轴线安装接收机架,使顶管机平稳地进入接收井,防止进洞后顶管机直接落到接收井底板上,造成后续管节接口质量问题。

(5)护筒拔除时技术处理:由于工程地处沿海,地质条件较差,沉井深度基本在5米左右,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侧压力的挤压使沉井地板整体向上凸起,重而导致顶管管节接头的破裂,破坏顶管的密闭性。因此,在钢护筒拔除之前先将检查井砌筑至3米左右,将钢护筒沿底板表面切割,并用细塘渣回填以保持检查井四周与钢护筒外面的土压平衡,然后用液压顶配合吊车将钢护筒慢慢向上提起,在提升的过程中严密注视检查井的沉降情况,如出现明显的下沉或凸起,则采用注浆或回填塘渣增加重量的方法处理。

七、结论及建议

(1)必须根据土质条件、设计要求,认真选型、专项设计、合理配套,才能得到良好的效益。

(2)在小口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一定要施工技术设计严密,方案完善可靠。参数均要验证。

(3)顶管顶进的过程中加强轴线测量控制,避免偏差累积过大,大范围纠偏。

建议应该注意的是:

(1)注意钢护筒的强度设计、计算,防止顶进过程中出现变形。

(2)由于地下水位高,做好沉井封底及机头出洞时的防水处理,否则将影响顶管的正常运行。

(3)顶管顶进的过程中应勤出土,并注意顶力的变化,当发现顶力突变时应查明原因,切不可强顶,防止挤压力过大引起地面开裂。

(4)钢护筒拔除时注意控制好内外压力差,防止由于压力差引起的突沉或突升。

上一篇:研究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