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发之有法

时间:2022-10-16 03:41:43

【摘 要】

习作教学对于学生今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的贫乏和学习上的挫败感是令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怯心理的主要原因,而以成就激发“自信”,注重积累并借助文本学得“方法”,巧用“差异”对症下药,是改变学生习作高耗低能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兴趣 积累 动力 差异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当前习作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习作是件头疼的事,每逢习作课,他们首先就有一种畏怯的心理,再者就是写作时抓耳挠腮,任凭怎样搜肠刮肚想到的词汇也是寥寥无几。最近我在班级内做了一项调查:1.你喜欢写作文吗?2.你喜欢或不喜欢写作文的有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有82%的同学不喜欢写作文,主要有因有两点:一方面因为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无从下手。仔细分析,不喜欢习作的同学多数不爱阅读,且多数同学的习作每次作文展评课上总是以“反面形象”呈现,积累的贫乏和挫败感是导致他们不喜欢习作的主要原因;喜欢习作的同学平时都注意积累,并能在每次的习作课上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针对调查发现,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有利于对症下药、改变现况,解决孩子对习作的畏怯心理。

一、成功引路,激发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先导”,初学写作的孩子可能会被来自身边的一些干扰源而影响,提起作文就觉得是件很麻烦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他们这种心理状态,排除胆怯心理,让他们认为其实写作就如日常对话那样简单,对自己产生自信,对写作产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倾向,这种倾向使学习成为内在的有明确目标的意向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动力作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以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兴趣。春天到了,我带领同学去学校的花园里找春天,边找边与同学们聊天:“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说,“看到了小草”,“老师,应该是嫩嫩的小草”这时一个同学补充到“这棵小草还像针一样尖”,我立刻让同学们都停下来关注小草,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诉说着自己的发现,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夸赞他们“你们真的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不仅发现了小草,还能注意到它的颜色,形状,有的同学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你们看小草听了你们的话都在向你们敬礼表示感谢呢!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层发现,花草、树木在孩子们笔下鲜活起来,花园里的长颈鹿雕塑也被同学们赋予了生命。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孩子们的习作兴趣,点燃了自信。

二、借“本”授法,积而能发

“厚积薄发”,现代许多家长已经注重对孩子知识积累的培养,让孩子广泛阅读、诵读名言佳句,为习作储备素材。在学生阅读、积累课外美文的同时,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美句可以借鉴,也是习作指导的最佳范本。美国的约翰卢得克所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时反映的山石花卉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可有些学生苦于“积而不发”,在习作中不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习作积累运用的指导。《三亚落日》中作者以诗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落日的过程之美,“顽皮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等比喻手法为落日增添了不少光彩;《烟台的海》在展现海景独特的同时不忘了以人为衬托,海人结合……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写作方法的渗透也必不可少。掌握方法的同时,注意课内外的结合,注意联想,思想就打开了,主题、思路、材料就都有了,就“积而能发”。

三、善待“差异”,注入动力

学生对习作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的,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消极对待学生的习作。转变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令人头痛的“差异”其实是一种资源、一种动力。在作文难的叹声中,抓住“差异”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心理环境才能对症下药,科学地因材施教,解决这种“差异”。

首先,正确看待儿童与成人的差异,激发动力。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要求的总体目标。我们老师,往往带着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习作,所以导致老师对学生习作改得太厉害,以致于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对学生的习作,我们要有一种期待和珍惜的心理,用热切的愿望去安抚学生迎难而上的稚嫩的写作心理。这就要求老师要适当放开,适时而收。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有一个梯度;对习作的命题要放开,选材方面尽可能选择儿童感兴趣,能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选题;对于批改要本着鼓励的原则。比如:首次习作,我们可以只要求能写出自己想说的既可,点评时重点发现每一个同学的“闪光”之处。

其次,巧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丰富自我。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种个性决定他们习作的能力差异。自身的习作能力、后天的积累、老师的传授、同学间的相互学习都是影响一个人习作水平高低的因素。同一次习作,有的学生内容充实、语言生动、主题鲜明,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可是抄写潦草,乱涂乱画,不如另一位习作空洞的同学抄写认真,这就是个体的差异。此时,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关注这种个体差异,并将他们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在班级中讲出来,在公开的讲评中,鼓励他们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再如,有的同学习作水平较好,每次习作都能成为范文让别的同学借鉴学习,这样可发动学生来分享他的习作,学习其写作方法与技艺。同小组内的同学可以按等级互帮互扶,让优生批阅习作能力低的学生的习作,并给予指导;让差生批阅优生文章,在批阅中学习借鉴。

学生习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从点滴中加以关注、指导。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场,借用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注入习作之法,为提高学生的素养而努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下一篇:拯救灵魂的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