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之象形诗刍议

时间:2022-10-16 02:49:30

摘 要:以肯明斯的《寂寞》和非马的《鸟笼》为例,对象形诗这一具有特殊形式和美感的诗歌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肯明斯 《寂寞》 非马 《鸟笼》

一、引言

肯明斯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代诗人,同时也是画家,出版过一册乍看上去名字很奇怪的画集,叫做CIOPW,看过画册后才能明白,原来这个名字来源于画集中的五种作品――炭笔画(Charcoal)、钢笔画(Ink)、油画(Oil)、铅笔画(Pencil)和水彩画(Watercolor)。他的诗深受现代画的影响,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余光中先生称之为“排版的风景画”“文字的走索者”。 [1]

台湾著名诗人非马(本名马为义)也经常写图形诗,他生于台中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核工博士,在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退休后专心写作和绘画,他善于把汉语进行独特的排列和重复来表达主题,王周平在他的《非马:独辟蹊径的飞马》一文中这样评价非马:“非马, 一匹不畏寂寞、攒蹄奔腾的诗坛‘骏马’。非马, 一匹英姿勃勃、独辟蹊径的诗坛‘飞马’。非马的诗歌堪称短诗创作的典范!” [2]

本文将以肯明斯的《寂寞》和非马的《鸟笼》为例,对象形诗这一具有特殊形式和美感的诗歌形式进行分析,以期待引起一些像笔者一样喜欢象形诗的读者的思考。

二、肯明斯的《寂寞》和非马的《鸟笼》浅析

肯明斯的《寂寞》是一首经典的“图画诗”,全诗只有一竖行,此诗的排版上每一行只有一两个字母,给人以形单影只的感觉,整首诗就像孤零零的一片叶子随风飘落。“这种安排制造了视觉和动觉效果!它模仿叶子落下的动态,使读者的目光也随着诗行的移动如落叶般飘零”。[3]诗人用近乎作画一样的笔墨描写了一片树叶孤零零飘落的场景,把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叶维廉认为:这首诗“由四个英文字构成的:lonli-ness(寂寞)a(一)leaf(叶)fall(落)。孔明斯把a leaf falls加了括号放在拆开的loneliness一字之间。A leaf falls又另外拆成‘叶落状’或‘单音滴落状’来反衬‘寂寞’,而拆开的loneliness中还特别有one(一个,独个)字梗在那里。这首诗属于具象诗之一种, 使人在述情(叶落寂寞)之外,利用文字的空间排列,使人更具体地看到、听到、感到所述之情”。[3]《寂寞》采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强调画面的多视角、动态和立体效果,肯明斯把诗句中的英语拼写重新组合、分解,使它们分别产生不同的内含或美感,初看上去是作者自由发挥胡乱组合的拼写,细细品味每种分法又都有它的精妙之处,从而增加了文字的表现力和图像的感染力。

非马的《鸟笼》是一首只有九行的小诗,只有十七个字,竖着从右往左读,“打开”像一只手,“鸟笼的门/让鸟/飞”排列成打开的鸟笼的形状,“鸟笼的”“鸟门让”和“让鸟飞”分别是长方形鸟笼的三个边,“走”字则远远地离开鸟笼,仿佛鸟飞走了,飞得高高的、远远的,诗人把“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这个简单的动作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清晰地通过调动视觉这一读诗时不太调动的感觉,更加深刻地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把自由/还给/鸟/笼”是全诗最引人思考的点睛之笔,作者把“鸟”和“笼”分开,分别用一行来写,打破了读者读诗时的连贯性,让读者有出乎意料、大吃一惊的感觉。因为普通人的思维是“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之后应该是“把自由还给鸟”,作者妙就妙在把自由不仅还给鸟,也还给鸟笼。喻大翔在《漫谈象形诗及其创作法则》时评价:“这首诗无论在建行造型上,还是在主题的挖掘上, 都超过了以前同类题材的诗, 何其简练而独特, 何其‘古怪’而引人深长思之。” [5]

三、“图画”的外衣和“引人深思”的内涵

由上所述,肯明斯的《寂寞》和非马的《鸟笼》都是以一种诗歌中不常用的形式――“图画”来描写作者的感情或思维。用《毛诗・关雎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6]来形容图画诗的创作初衷,笔者认为再合适不过了。这里的“志”指的是作者的感受或思维,诗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媒介,作者想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选择了文字,而当文字不足以完全表达内心所感时,作者就“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就“咏歌之”,咏歌仍然不能表达作者所感时,作者就选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象形诗可以看做是作者用文字作的一幅画,更可以看做是作者用文字跳的一段舞。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象形诗的两个基本特征:“图画”的外衣和“引人深思”的内涵。“图画”的外衣是作者试图通过某一特殊的图像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一图画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解释,构成诗歌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重艺术美。“引人深思”的内涵是这幅特殊的图画带给读者的心灵冲击,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通过对这样一幅画或一段舞的观赏,读者能更直观、更真切、更清晰地感作者之感。姚金红在《英语象形诗赏析》中说:“诗人们在诗歌形式(即词序、音韵、空间排列等)及和语义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实验,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视觉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不仅供人朗诵,而且供人观赏的艺术情品。”[7]

四、结语

象形诗以其独特的形式拓宽了诗歌表现手法的范围,也提高了诗歌的感观审美情趣,通过绘画和图形方面的外形帮助,将深刻地内含以图形的感观形象直接传递给读者,使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使读者容易理解作者的诗心和诗意,同时感叹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并引发读者思考,可谓是用“文字的舞蹈,观者的思考”将作者和读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参考文献

[1]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余光中:美国诗坛顽童肯明斯[E

B//OL]..

[2] 王周平.非马:独辟蹊径的飞马――非马短诗小酌[E

B//OL].中国知网.

[3] 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701,170.

[4] 孙绍洁,陈出云.E. E. 肯明斯《I (a)》浅析[EB//OL].中国知网.

[5] 喻大翔.漫谈象形诗及其创作法则[EB//OL].中国知网.

[6]《毛诗序》原文[EB//OL]..

[7] 姚金红.英语象形诗赏析[EB//OL].中国知网.

上一篇:柏拉图诗论中的神、诗、人 下一篇:论任务型的、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商务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