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杂志“十佳作者”笔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2-10-16 02:30:09

《中国海关》杂志“十佳作者”笔会发言摘要

丁长影(南京检验检疫局)

我非常喜欢杂志每期刊登的实务方面的文章。但我觉得这些内容稍显单一,它可以和海关、商检的多种议题结合起来。在报检、报关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把这些小的问题、事例收集起来进行深层挖掘,提炼出好的选题,刊发出来,既能给报检企业、报关企业带来实惠,也会增强关员、检验检疫人员的责任心。

马红兰(南京海关)

我想一本杂志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内容质量,以及这些内容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我主要参与了“热线问答”栏目以及部分法规解读。从2006年1月开始,“热线问答”所有的问题都要由企业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实用,但也更难回答。对于这样的栏目,我们必须保证它的准确和权威,因为很多企业会照着我们的答案进行业务操作。这么长时间以来,读者对“热线问答”这个栏目的反映一直都还不错,还有不少企业打电话来咨询业务问题。现在我看这本杂志,觉得它可读性很强,已经找到了海关文化的方向,是我们海关文化的一个阵地。对海关而言是我们选择的优秀文化,对企业而言也是他们选择的通关钥匙。

刘浩宇(海关总署政法司)

《中国海关》杂志和总署政法司从2001年起就在政策解读方面开展了很好的合作。非常感谢《中国海关》杂志能够提供一个平台来拓展政法司的工作,增加海关立法的透明度。《中国海关》杂志有一句口号,叫做“为通关者创造财富”。我想创造财富还能再延伸一点,就是真正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为我们的海关关员服务。这样既能在提高企业的守法自律方面有所作为,也能为提高海关的执法效率贡献力量,这也正是今年以来我们海关法制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张炳政(海关总署统计司)

《中国海关》杂志的改版工作我比较了解,从他们商量怎么改版时就跟我们统计司联系比较多,最近几年一直合作得不错。如今“中国外贸200强”已经是《中国海关》的一个品牌,也是我们统计司的一个展现的机会,双方都有很大收获。今年我们又合作推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数据分析来自统计司。我想对《中国海关》来说,这样的数据分析就是核心竞争力,别人没有你有,学不来也偷不走。当然,我们的资源和你们的平台结合起来,确实也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另外,现在杂志比较讲求细节,要从细节入手,用更专业、更客观、更贴近读者的视角解读政策,这样才能取得读者认同。

赵宏(北京海关)

我一直在北京海关一线做货管工作,接触的就是报关单位,他们都认为《中国海关》这本杂志很实用。这种实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三大块内容上:一是法规,二是报关员考试辅导,三是统计信息。对于一些大的进出口企业,它们关心的是海关统计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协助决策。对于小企业来说,政策法规解读是它们关心的问题。现在进出口企业数量增加了很多,有些企业要求从事进出口业务,但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就想看一些法规解读方面的东西。另外这几年我也参与报关员考试这方面的内容,有些考生反映我们的辅导和模拟题对考试有帮助。这些都是很实际的内容,应该继续加强。

钟雁明(广州海关)

刚入海关的时候我就拿《中国海关》杂志当参考资料看,到2003年后,自己居然也成了杂志的一个供稿者。我想对于我们这些供稿者来说,如果没有《中国海关》这样一个舞台.我们能够展示给别人看的东西就会少很多。建议每期杂志提供一些海关或者是外经贸领域即将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另外建议在杂志里设一个小栏目,为当期光盘的内容作一个导读。统计类的内容是我们独有的资源,应该把它的附加值做得更高一些。

洪静(天津海关)

我们参与的“实务”栏目中的归类部分文稿的撰写,是从2005年初开始的,很感谢中国海关杂志两年来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服务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平台。进出口企业在走检验检疫、出口退税的环节时,都是以归类为基础的。因此归类“琐碎”而重要。《中国海关》开这样一个栏目,体现了“为通关者创造财富的理念”。我也希望杂志以后在做“实务”栏目的时候,能兼顾海关、检验检疫等大通关相关部门的实用信息。

陶永(海关总署办公厅)

我觉得考量《中国海关》杂志可以有两个指标,一是它的有用,二是它的好看。刚才大家都提到它的有用了,我重点讲它的好看。我觉得《中国海关》改版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做得好看了,它把一本内部的、部门性的杂志成功地推向了市场,这是它改版最大的成功点。我提几点看法,首先是杂志的选图,希望能加大图中人物的情绪表现力度。第二是聚焦栏目多为一篇文章打天下,形式略显单一,而“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这一选题就做得比较好,采用了组合形式,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揭示意义。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搞好调查、调研,更好地服务读者。

景屏(南京海关)

我觉得《中国海关》杂志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我从刚进海关学业务的时候就看,后来在宣传部门工作,很多关员也都会来向我借这本杂志。去年南京海关成立了一个关长专线室,负责回答关区内的一些业务问题,他们把好几年的杂志都抱了过去,说啃完这些就是半个专家了。我也听到一些热心读者和作者的意见,总体上来说大家对这本杂志还是很肯定的,认为改版后的杂志在行业内算是一个精品。有些人希望杂志能把专业的东西再深入浅出化一些,或者多换点角度,再增加点亲和力。

上一篇:三江口上话辉煌 下一篇:解读行政复议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