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鸟”的飞翔

时间:2022-10-16 01:53:22

[摘 要] 由金·凯瑞主演的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在1998年上映后全美票房过亿,备受好评。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楚门为追求真实的存在、自由选择逃离桃源岛的故事。在楚门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30年来,他就像一只被豢养在笼中的小鸟,剧中导演的调控使他在幸福生活的麻醉下丧失了人作为自身的存在的根本,即自由。《楚门的世界》在充分体现存在主义的三大要义即世界的荒诞性、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关于当下社会中人的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荒诞;存在;自由;选择

《楚门的世界》中的“笼中鸟”楚门

由彼得·威尔导演,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金·凯瑞、劳拉·琳妮、诺亚·艾默里奇主演的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又译《真人SHOW》《真人戏》,在1998年上映后全美票房过亿,位列当年好莱坞影片票房排名的第12名,备受好评。曾获得1999年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提名以及金球奖、英国学院奖、欧洲电影奖等多项大奖。纽约著名影评人雷吉·史密斯认为在其故事的荒诞无稽这一表象层面背后,《楚门的世界》蕴涵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它甚至会让观众感到不寒而栗,担心自己身边是否发生着同样的事情。

《楚门的世界》讲述了主人公楚门为追求真实的存在、自由选择逃离荒诞世界的故事。从孤儿楚门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后,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中——小城桃源岛。30年来楚门生活的点滴通过五千台安置在不同角落的摄像机向全球220个国家进行全天24小时的连续直播,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真人秀,而楚门却对此全然不知。他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导演调控而成的,甚至包括他的父母、妻子、朋友也都是职业的演员。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倾其精力造就的楚门的世界吸引了众多的合作商与赞助伙伴,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庞大的收视率使这座“小城”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年生产总值。其中,楚门无疑担当了“摇钱树”的角色。

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门就像一只被豢养在笼中的小鸟,被调控的生活使他在幸福生活的麻醉下丧失了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的根本,即自由。楚门在剧中导演为他设置的世外桃源里,在全球近两亿目光的注视中生活了30年,直到他已在海浪中失踪的父亲又一次扮演流浪汉出现在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恍然惊觉,开始探寻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最终他决定驾驶小船离开桃源岛,去斐济寻找曾在剧中扮演自己初恋女友罗兰的施维亚,他拒绝了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的挽留,毅然按下了蓝色天空布景上的出口按钮,走向未知的世界,寻找真实的存在。

《楚门的世界》的存在主义解读

关于人的存在的追问一直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其中存在主义者对存在的思考尤为深刻,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人的存在决定其本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必须先存在,才能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并对此结果负责,所以人的本质并非先验而是后天自由创造的。正如萨特所言,作为个体的人首先要存在、登场,然后才能给自己下定义。在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化的当下,思考人的存在及其存在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对于抵抗人的异化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楚门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故事的设置引发了我们关于人的存在的思考,可以说存在主义的三大要义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的荒诞性、自由选择在影片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荒诞的世界

楚门生活的桃源岛三面环海,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拥有齐全的公共设施配置和成熟的社区建设。桃源岛有从事各类职业的居民,楚门是一名保险公司的普通员工,收入稳定。他拥有漂亮的房子、贤惠的妻子、亲和的邻里,可以说楚门每天都生活在桃源梦的笼罩之中,周围充满了友善的笑脸。但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桃源岛是由巨大的摄影棚伪构的小城;岛中发生的事情均源于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的调配;父母、妻子、朋友都是专业的演员,演绎着对于楚门的关爱。虚假的桃源岛中虚假的人际关系、虚假的事物无疑构成了一个荒诞的世界。

“人们看戏,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花巧的特技,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节目没有剧本,没有提场,未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记录。”这段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在影片伊始的一段表白,注定了楚门世界的荒诞。桃源岛只是这一“真实”的肥皂剧中的巨大道具,当楚门决心逃离桃源岛时,影片终于聚焦于桃源岛的真实面目,无尽的天空是巨大的光板、湛蓝的远海是巨大的背景布、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是特效的技术制作。桃源岛这座虚假小城成为楚门世界荒诞性延展的载体。在这一载体之上影片铺展开楚门虚假的生存环境:广播中飞机掉落的零件实际上是摄影棚顶部脱落的探照灯;错播的警察频道广播实际上是调控人员对楚门的追踪;新闻报道中对桃源岛的赞美实际上是试图麻醉楚门于虚假的幸福之中的手段,等等。虽然真人秀主人公楚门是真实的,但楚门的世界——桃源岛中的生活却是虚假的,正如剧中导演所说:“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

在楚门终于在阳光的沐浴中感受自由的时候,天空中响起了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极具隐喻色彩的一段话,“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的谎言、虚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日益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之中,都市中的人们被无法满足的物欲、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逃脱的网络束缚所吞噬,可以说在这种超空间性的生存环境中的人们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由。极具荒诞性的《楚门的世界》之所以在戏里戏外广泛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因为充斥着虚假的桃源岛正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二)虚构的存在

在影片中,不仅桃源岛是虚假的,岛上除楚门以外的居民也并非真实的存在,与楚门一起淹没在桃源岛无处不在的调控与无边无际的荒诞之中。正如高路易饰演的楚门的好友马克在接受采访时对这场真人秀的评价:“内容真真实实,原原本本,正如各位所见,绝无虚假,有的只是调控。”

他们满足于生活在楚门的荒诞世界之中,在大段背诵台词的同时表演着对楚门的关爱。在楚门想离开桃源岛时,母亲找来楚门儿时的相册,试图利用楚门的孝心与对儿时经历的回忆留住楚门;妻子美露嘲笑楚门的想法像个孩子;而好友马克总是提着啤酒与楚门谈心,在讲述岛外灰暗的生活和岛内幸福的生活的对比中麻痹楚门;电视节目、广播也极力渲染着桃源岛的宜居及出行的危险和荒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剧中导演的调控,目的是将楚门永远留在桃源岛,完成他一生的真人秀直播。饰演楚门妻子美露的乔韩娜在真人秀直播前接受采访,“我的生活不分公私,‘真人表演’是我全部的生活,‘真人表演’是典范的生活,美满的生活。” 正如楚门妻子美露的扮演者乔韩娜所言,楚门身边的职业演员均乐此不疲于在虚假的桃源岛中虚假付出自己的情感,在组成桃源岛这一荒诞的世界的同时自身也被吞噬于其中,在“公”与“私”生活的游离中迷失自我。楚门在就读于桃源高中时认识了美丽善良的罗兰的扮演者施维亚,施维亚出于对楚门的爱慕与同情告知楚门关于桃源岛的真相,但很快被虚构成精神分裂者带离桃源岛这个拍摄现场;失踪多年的父亲突然以流浪汉的形象出现于楚门上班经过的马路上,不及交谈,父亲便被路人强行带离送上公交车。对楚门付出真实情感的施维亚与“父亲”就这样远离了楚门,真实很快地淹没在漫无边际的虚构之中。

片中导演构建的楚门的世界中真实与虚假相互交织,楚门真实存在于桃源岛30年,但他存在的这个世界从本质上而言是虚构的。如上文所言,桃源岛以及岛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存在的任何人都是虚构的。不仅如此,在这个由虚假的一切构成的荒诞世界中,楚门也沦为虚无,因为他丧失了个体的人存在的最根本特性——自由。在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精心编排的真人秀中,无论楚门怎样试图改变,他都被调控势力禁锢在原有的位置上,任何对自由的追逐都是没有结果的,都将归于虚无。从初恋女友罗兰的扮演者施维亚告知楚门要努力逃离桃源岛,到楚门在上班途中偶遇已经失踪多年的父亲,以及周围种种怪异的现象后,楚门决心离开桃源岛,并经历险些使他丧命的海上风暴后,天空中响起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的声音,克里斯多夫劝诫楚门留在桃源岛,因为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外面未知的世界不会比桃源岛的生活更幸福。这似乎道出了戏里戏外共同的真实,即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图景,戏里戏外充斥的讽刺及荒诞,剖析了当代人异化的生存窘境。

(三)自由的选择

在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之上,萨特的存在主义尤以自由选择为精义,他认为在任何情景中人的自由都是命定的、先验的;选择都是必须的、不可逃脱的责任。其中“自由”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不仅体现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之中,而且在萨特艺术创作的思想中亦有体现。萨特认为,艺术的创作者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作为观赏者的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便是自由。

《楚门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表现人追求自由以实现个体真实的存在的电影,虽然30年来楚门一直生活在丧失自由、被动接受调控的桃源岛之中,但从电影开演之时,即楚门生活拍摄的第10 909天开始,就伴随着楚门对桃源岛生活真实性的疑虑以及对于自由的探索和追求。当楚门路遇失踪多年的父亲后,楚门的这种疑虑由懵懂变为清晰,他对自由的追求也从彷徨渐变坚定。偶遇的父亲未及相认即被突如其来的陌生人带走以及母亲听闻后不以为然的态度进一步引起了楚门的怀疑。这引发了楚门关于罗兰的回忆,他坚定了走出桃源岛、前往菲济的信念。

楚门摆脱了母亲、妻子、好友的劝说与情感羁绊,克服了由于父亲溺水而导致的对于水域的恐惧,终于踏上了离开桃源岛的旅程。为了将楚门束缚在桃源岛,剧中导演克里斯多夫用尽一切方法对其进行阻拦,甚至使楚门险些葬身波浪之中。

虽然前路未知,外面的世界对于楚门来说全然陌生,但楚门终于选择了走出桃源岛,获得了人生而应有的自由。相对于稳定的工作、和美的家庭以及舒适的桃源生活,楚门选择了桃源岛外的真实世界,从此他可以在生存中自由选择,同时这种自由的选择承担责任。影片在楚门向剧中导演的告别声中走向尾声,“假如再碰不到你,祝你早晚、午安、晚安”。

楚门逃离桃源岛赢得了剧中数亿观众的掌声,甚至很多观众因此而落泪。这些掌声与泪水在为楚门喝彩的同时,寄托了观众自己的情感。这体现了人原发于生命深处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柳鸣九,选编.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 噶林.存在主义导论[M].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

[4] [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 [德]尼采.存在与虚无[M].杨经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刘芳(1975— ),女,四川泸州人,硕士,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试论英文电影翻译中的文化碰撞与启示 下一篇:电影《喜福会》的另一侧面:从螃蟹中发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