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企业转型升级措施研究

时间:2022-10-16 12:33:41

氯碱企业转型升级措施研究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氯碱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浅谈针对目前严峻形势企业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改善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氯碱化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目前氯碱行业主要问题:一是产能明显过剩,二是开工持续低迷,三是集中度过低,四是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仍然较高。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无序新扩建、通用牌号多、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是氯碱行业困境的根源。为此,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氯碱行业升级转型该从何处着手?当然,关停零星有污染的氯碱小企业是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单单压缩产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考虑,从节能减排、新产品开发、园区化发展“三管齐下”。

一是要升级制氯技术。烧碱方面,若采用离子膜零极距电解技术可使吨烧碱电耗下降约127千瓦时。制氯技术方面,非电解法的Deacon技术可将副产的氯化氢制氯,电耗比电解工艺降低86%,盐酸电解氧阴极电解技术(ODC)也应积极应用。这两种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降低制造成本。

二是要开发高附加值氯衍生品。氯碱行业重点要在氯的衍生品上下功夫,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新材料氯化聚氯乙烯(CPVC),其制成的高性能管道制品可应用于工业和建筑领域,市场前景十分被看好。部分企业开展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生产特种及专用树脂,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要融入园区高端发展。以集中化、关联化、共享化为优势的化工园区,是氯碱化工发展的最佳“母港”。在大型石化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高、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氯碱产品可直接融入产业链;氯碱的工艺废水也能在园区污水厂就地消化,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西部地区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利用尾气等废物生产高附加值和市场急需产品,如用电石炉尾气生产乙二醇、1,4-丁二醇等。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利用搬迁关停亏损老装置,在新址转产精细化工产品,避开与西部企业的成本之争。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产品营销模式,利用各种中远期现货和期货交易平台进行产品贸易和套期保值。

氯碱工业的转型升级要从企业自身做起,自我加压,创新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某些大型氯碱公司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第一,在科技创新上做“乘法”,不断投资开发新工艺、新产品。比如东部某大型氯碱公司2010年首创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相法CPVC技术,万吨级CPVC项目投产3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第二,在氯的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乐做“乘法”,投资开发建设具有领先性和竞争力的新项目;在自主研发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技术后,成功建成并运行了千吨级中试装置,计划2016年建成氯化氢制氯气大工业装置,以推动园区氯产业链的全循环。

氯碱行业“升级版”最有作为的地方是在化工园区。东部某公司在产品项目等“五个一体化”的化工区内,建成了72万吨/年烧碱装置、72万吨/年二氯乙烷装置,并备有500万吨吞吐能力的危化品专用码头,发挥了产品链中承上启下的核心枢纽作用;与跨国公司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跨国企业MDI、TDI、PC等装置提供氯和烧碱。同时,利用园区内某公司的乙烯原料实现二次用氯,消化下游企业副产HCl气体用以生产二氯乙烷,实现了“一份氯打多份工”。

在产能过剩、经营困难,以及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环保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不少氯碱企业主动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关停落后装置,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据有关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了向好变化。产能扩张明显减速,新增烧碱产能只有15万吨,同时退出4万吨,新增聚氯乙烯产能约10万吨。而产量仍呈现稳定增长,烧碱累计产量为780万吨,同比增长12%;聚氯乙烯累计产量为398.1万吨,同比增长11.2%。一季度74家重点企业累计亏损1077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逾5亿元有了一定好转。同时,一些老企业退出,一批新企业出现并成长为主力,氯碱行业格局正发生明显变化。

近期,尽管氯碱企业产量有所增长,行业亏损面和亏损幅度有所收窄,行业发展呈现出一些转好的信号和苗头,但企业现金流紧张的情况尚存,很多企业仍面临经营困难。

全力化解产能过剩是石化行业的重点工作,氯碱行业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石化行业中率先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

有关专家指出,今年氯碱行业将加强技术交流和安全清洁生产管理,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从氯碱大国向氯碱强国转变。氯碱行业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行业利益行业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配合做好新版行业准入条件的修订和工作;要加快低汞触媒在全行业的推广、汞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无汞触媒的研发和示范,同时探索行业内汞回收机制,实现汞的内部循环。

作者简介

王凯(1989--),男,河南永城人,河南永银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技术员,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相关工作。

上一篇:“共有产权房”将试点推行 下一篇:日本天然气市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