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内河港航资源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10-16 11:43:16

滁州市内河港航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为更好地发展滁州水运,对港航资源实现有效开发与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制约滁州水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河;港航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U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4-0024-02

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适宜大宗货物运输等优势,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运输方式。加快水运发展,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输成本、防止环境污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滁州市水运发展仍然存在建设投人不足、水运资源达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不能有机结合综合开发,导致水运设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滁州市水运发展现状

1.1航道基本情况

滁州市境内有大小河流近20条,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有11条,隶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长江水系以滁河支流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和淮河水系以池河、白塔河(高邮湖)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辖区内航道总里程为601公里(包括界河航道里程),辖区内航道总通航里程为499公里。辖区内有六级通航船闸3座(其中汉河集船闸因存在安全隐患已停运),为水利部门在70年代配套水利枢纽建营。拥有航标104座,主要分布在高邮湖、女山湖湖区及其它航道上。

1.2码头基础设施概况

滁州港是安徽省重要港口之一,共有滁城、天长、来安、全椒、凤阳、明光、定远等7个港区,其中定远港区目前不通航。拥有生产用泊位77个,使用岸线长度5431米,共有吊机44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辖区内拥有港口企业30家,滁州港辖区内出口和中转主要货种有: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煤炭、石油、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1.1亿吨。

滁州水运相对滞后,且发展总体不平衡,天长、凤阳当地政府对水运发展较为重视,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投入码头及港口物流园建设,水运条件明显改善;来安县政府采取省市县共建模式推进滁州(汊河)港、汊河集船闸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滁城港区由于汉河集船闸存在安全隐患停运、定远港区由于窑河节制闸断航,目前无水运;明光、全椒港区码头规模小,设施陈旧,功能不全,不能发挥水运应有作用。

1.3航运企业及运力发展现状

辖区内航运企业23家,船舶1680艘,载重吨85.4万吨,平均载重吨500吨,基本为钢质舱机普通货船,专业化船舶、特种运输船很少,航运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输船舶到达港主要是长三角地区、上海及长江中上游及支流,苏北苏南水网城市。

2.加快水运发展的战略意义

2.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节能低碳正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水运具有运能大、污染小、效能高、占地少等比较优势,加快水运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城镇产业布局“沿河、沿路、沿边”的基本理念。目前,受水运条件限制,滁州的一些企业对外贸易只能陆路运输,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输成本。随着腹地通航条件的改善,码头的建设将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促进沿河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进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2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运输需求矛盾越来越显现,提高运输能力、加快内河航道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滁州市铁路、公路运输比较发达,水运相对滞后,油价高和公路治超已带来水运货源的理性回归,水运具有的低成本、运量大等综合优势不断达到体现,因此,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3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路运输显示了迫切的需求,水运工程将充分发挥航道的产业引领和聚集作用,为企业提供便捷、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同时能使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促进临港工业、沿河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到步伐,促进腹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物流成本的降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必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开发区。

3.制约滁州水运发展的因素

(1)航道发展滞后。我市航道里程601公里,除淮河87公里为Ⅲ级外,其余均为Ⅵ级或以下航道,随着船舶大型化、规范化、钢质化快速发展,航道等级偏低已不能适应船舶发展和运量增长的需要。

(2)船闸过船能力低。辖区内现有的女山湖船闸、襄河口船闸、汊河集船闸(已停运)、运西船闸均为100吨级,标准低,直接影响着船舶通航。

(3)各地重视程度不一,水运设施建设不平衡,未能将水运纳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港口岸线利用率低,我市通航河流岸线规划总长69745米,使用岸线长度5431米,岸线利用率7.8%,相对落后。

(5)全市港口功能不完善,港航企业弱小,市场竞争力差。

4.对策和建议

水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的特点,建设货运主枢纽和具有集散、中转、配送功能的现代物流中心,实现常规运输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输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水运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我市拥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贯通,水运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很大。为加快滁州水运发展,依据《航道法》、《港口法》相关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建议: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航道建设和养护资金,用于维护现行通航能力和有序开展航道升等工作。

(2)县级以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建设与港口相配套的航道、铁路、公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等设施。

(3)给予水运发展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皖政[2010]44号)、《省政府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皖政【2008]109号)中关于对水运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规定。

(4)大力推进省市县共建,恢复定远通航。窑河一高塘湖航道复航工程,涉及三市多个部门,且主要控制性工程船闸在淮南市境内,实施工程需淮南市、蚌埠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建议由省级部门牵头。

(5)对《滁州港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理清港城、港产关系,合理确定港口功能布局,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岸线,着力打造最便捷的水运通道,打造有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园区,推动港口与园区有效对接、联动发展。

(6)建议各地政府研究布局发展沿河产业、临港工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5.结束语

只有各级政府高度的重视,才能为水运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一系列国家关于水运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充分显示了水运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重要位置,水运发展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迎来了水运发展难得的机遇。滁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滁州市水运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要求市交通运输局、地方海事局就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运发展工作进行筹划,将滁州水运发展融入“美好新滁城”与南京同城化建设之中,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滁州经济开发区、苏滁产业园等建设时机,加快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滁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将为下一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证。

上一篇:用现代艺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公益广告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