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爱孩子

时间:2022-10-16 11:04:34

摘要: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本能和责任。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今天,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本的心情非常迫切。家长们煞费苦心地为子女的将来倾注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和兴趣,都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去做。所以造成孩子们有过重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父母望子成龙 方式方法 生活世界 心理压力 社会竞争

扬子晚报2010年10月29日报道,一位母亲发现刚上一年级的七岁小女孩兰兰(化名)的日记“我的愿望”,原文全用汉语拼音,并且还有一些拼写错误。母亲试着将这些拼音拼读出来,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但是看完女儿的日记,这位母亲当即就愣住了:没想到女儿竟然要求母亲不要打骂她,而且稚嫩的言语中居然对深爱她的母亲充满了怨恨。

初看新闻标题:“7岁女孩写日记称愿望是不被母亲打”,以为是母亲不够称职,体罚或者虐待了孩子,对这位母亲,多少有些愤怒。可读完这篇报道,心中却五味俱全。这是位深爱着女儿、盼女成凤的母亲,和太多的母亲一样,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不仅额外给女儿买了许多课外辅导书,另外还逼女儿学这学那,比如钢琴、舞蹈等等。如果女儿不愿意学,轻则开口斥骂,重则举手就打,都常说“这是为你好”。对于七岁的孩子,本该享受幸福美好的童年,他们的眼睛里,应该是棉花糖、游乐场、风筝、花朵和蓝天。但是,怎么现在,连一个七岁的孩子也开始体会到压力,甚至,本应寄托着美好希望的愿望也失去了色彩,让人觉得充满了无奈和伤痛呢?我们国家推进的中小学“减负”工作,又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要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的“减负”措施曾经赢得了人们很多的褒奖,大家说,应该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应该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给他们教育和关怀。但是,口号喊了很多年,孩子们的压力仍是有增无减,原因何在?但是,口号喊了很多年,孩子们的压力仍是有增无减,原因何在?

我认为,“择校热”是首要原因。面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超出同龄人,能够上一所好学校,享受较为优越的教育资源,因此,除金钱外,不能回避的入学筛选考试就成了入读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不必说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招,单单是在已经实行了义务教育的初中、小学,分数线都成了孩子们入学时必须跨过的门槛。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孩子们不得不早起晚归,整天待在教室里,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过重复单调的生活,课业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父母们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而为他们选择的层出不穷的辅导班,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寥寥无几。

其次,社会对成才的定义狭隘化,使得学生不自觉地给自己加压。每年有人考上了某名牌大学即有企业资助,学校奖励,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算不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情。似乎,只有分数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尤其是那年年更新的高考分数线,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如若落榜,似乎前途就是渺茫的、没有希望的,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但是,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分数以外的东西?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塑造、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行……种种用以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怎么就没有被大家重视起来?

再者,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也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有的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替自己圆了当年“金榜题名”的美梦;有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多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更高的文凭,将来好在社会上有一处立足之地。总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为孩子着想的爹娘。但是,父母们看到了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他们的现在,忽略了他们作为儿童本该拥有的欢乐。父母所要求的优秀、高分,竟然成了孩子与父母敌对的一大诱因,甚至有孩子对父母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分数?!”

常常看到在为高考而废寝忘食的莘莘学子,心中的难过无以复加。他们的身体,甚至精神,也在承受着愈来愈大的压力。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自由的空气,只是轻松的氛围。我们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有道德、有创造力、有同情心的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的高智商的工具。知识的丰富与否并不能代表素质的高低,各级各类学校在向社会输送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下一代在精神层面的教育,才能承担社会责任和祖国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七岁小女孩的拼音日记,引起了母亲太多的思考,兰兰的父亲说,痛定思痛,妻子已经意识到要检讨和改善对女儿的教育方法了,“她不想再给女儿一个充满怨恨的童年”。作为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应该以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要让这爱,成了他们心头不可愈合的伤,成了我们难以承受的痛。我们希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家庭都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在我们的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忆明:《外国人眼里的中式错误育儿》好家长2001年04期

雯雯:《学会在他人面前赞扬孩子》家庭与家教2007年01期

唐渊:《换种方式爱孩子》2009年

上一篇:浅谈中西文化价值观之差异 下一篇:从“超级雾”到“北京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