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产与维吾尔木卡姆传承

时间:2022-10-16 09:42:28

[摘要]在人类古文明发展史上,由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构成的古文明文化圈上,千年来贯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在古西域这个枢纽、交汇地带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发生了交流、融会,书写出灿烂的西域文化篇章,为后世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便是其中绚丽的东方奇葩。本文结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维吾尔木卡姆及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木卡姆艺术;维吾尔木卡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19-03

一、丝绸之路与木卡姆表演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中,21世纪初,中国民间艺术以强劲的势头走出乡间村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汇入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之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在这场空前的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的展现、展演全景图中,也活跃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活动的新篇章,其活动规模、影响范围、知名度、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投入和运作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国际性的转变,以民间艺术的特质加入具有多种文化形态的国内外文化市场, 传统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随之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木卡姆表演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 木卡姆传统的表演模式是在维吾尔绿洲文化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里,表演的民间艺人与受众在同质文化语境上沿用约定俗成的互动模式相互作用。其背景与底色是民俗文化传统所造就的维吾尔人所特有民俗习惯与艺术思维定势。以维吾尔民俗心理机制为深层意蕴的木卡姆传统表演模式,是既自娱又娱他的互动式,即民间艺人的表演与受众的相互作用都被深层民俗心理机制所影响与支配。民间艺人的程式化表演和即兴表演交叉,穿插在一起,受众时而静默, 时而欢腾,载歌载舞的精神体验和情感释放又呈现周期性。所有这些独特的地域式、民族式表演模式都是以共同的民俗意识、民俗意愿、民俗趣味与信仰心理为基础的。当面临新情景时,这种传统的表演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变化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在绿洲文化的文化场中受众构成的变化。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注意到,当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程度不同地波及新疆城乡各地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介入了传统木卡姆表演活动,使其表演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大量游客因娱乐的需要成为木卡姆表演活动的新观众,这个新加入的受众体在成分上呈现出文化、民族、生活地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当带有异文化成分的受众加入木卡姆传统的受众体时, 木卡姆传统表演活动的套路有所变化。为了强化对游客的娱乐性,歌、舞、曲的传统比重有所变化,其中舞蹈的成分趋向增大, 演唱、演奏曲目由经典套曲的完整转向片断式、小曲式、散曲式,视游客的接受能力、兴奋点等因素现场即兴表演。这类变异是发生在技术层面的变化,是带有异文化成分的游客进入了木卡姆传统表演活动的文化场后的变化,其场景――绿洲文化的各个要素一如既往。这类变化与下述所要涉及的第二种变化相比对传统木卡姆表演活动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类是在绿洲文化之外的文化场中受众构成的变化。这种文化场一般指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多元文化交流场景,在这类场景中, 木卡姆表演活动所面对的受众不是以单一的、同质的维吾尔文化为主体的受众体,而是以文化多样性为主体特征的多元文化受众体。在这一受众体中,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与职业的人们对维吾尔文化, 对维吾尔木卡姆的接触、认识、了解、欣赏程度因人而异, 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

一般地说,国际上对观众进行三种划分:第一种是参加艺术活动的人, 第二种是具有参加艺术活动倾向的人, 第三种是没有参加艺术活动倾向的人。三种观众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在通常条件下, 观众的行为模式由背景、感性、实践和经验四个阶段组成(参见《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一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6~277页)。在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多元文化交流场景中, 木卡姆表演活动所面对的受众是一个对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认知有限,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培养的受众体。这也意味着木卡姆传统表演模式必然面对新问题,必将经历变化与重构。

(二)国际艺术中的实践与探索

2006年6月30至7月10日,新疆麦盖提刀郎民间艺术团一行九人赴英国伦敦代表中国参加了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音乐艺术节。该艺术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国际文化艺术的盛会。除我国之外,还有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肯尼亚、摩洛哥、波斯尼亚、土耳其等国家及英国本土的民间艺术团体。

在这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 音乐艺术节刚开场,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传统表演模式就面临着新场景与新难题。难题是如何有效地与音乐艺术节观众、英国公众交流,如何在向这一受众体表演中国新疆麦盖提刀郎木卡姆代表作的同时,展现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传达出中国的文化信息。

现场情景为:头几场,当艺术团沿用了传统路子表演木卡姆时,在开场的时段里,由民族服装和民间艺人土风表演所造成的视觉冲击与轰动给在场的人们带来新鲜感、新奇感与兴奋感。这是常见的效应,在预料之中。但预料之外的是,演出开场十几分钟后,场内观众的兴奋感迅速降低, 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转移,部分观众开始离场,大部分人开始做其他事,以等待下一个代表团演出的到来。此景立刻对台上正在演出的民间艺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向自信的刀郎艺人开始发慌,演出过程中出现了小失误。此时此刻,台上表演艺人与台下观众刚刚形成的互动链条已断落, 表演与受众的互动趋向降温。

问题出在哪里? 当木卡姆的传统表演面对传统受众时,表演模式是只演不述,无论是表演艺人还是受众,双方都处于一个文化体中,熟知表演内容, 当木卡姆的传统表演面对混合受众时,也还在绿洲文化的场域之中,即便发生若干变化,传统路子依然如故。面对新的受众成分,基本上采用开场前报幕时解说的传统做法,以助于异质文化观众的理解与欣赏。而当木卡姆的表演在多元文化的异域面对新受众时只演不述,或者只是报幕式的解说,或使观众感到茫然,不解其间的文化内涵,或使观众跟不上演出内容,从而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民族艺术、民间艺术走向国际文化平台时所面对语言、文化、地域具有共性的问题。

从现场观察与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代表团的演出都加强了讲述的成分,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信息, 用国际认同的文化符号、国际流行的文化交流形式有效地传达给英国公众。

那么,除了国外人们普遍认知的中华文明诸要素之外,我们还缺少什么、忽视了什么?答案是丝绸之路。在我们的演出中所缺失的是木卡姆传统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性,视角应由国际上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文化语境进入到中国新疆的具体文化语境。悟出这一思路之后,在表演中,加入了丝绸之路文化要素,加强了对与丝绸之路历史关联性的宣传。

在总结前几天演出经验的基础上,艺术团也走出了木卡姆传统的表演模式, 摸索出一种新的演出模式,采用了讲述与表演穿插的表演方式。陈述部分由丝绸之路引入,然后进入新疆绿洲场景。改变后的表演效果十分显著,公众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与热爱被充分调动起来,表演与受众真正互动起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

这种新的演出模式不仅在音乐节上取得成功,在其他国际文化场合也很成功。比如中国驻英国使馆举办的音乐沙龙,大约有200多位佳宾参加了这次盛会。来宾分别来自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界,还有中国使馆部分资深外交官与国内若干媒体驻外记者。这次演出采用了学者现场讲解与艺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本土学者一边用英语介绍丝路文化、木卡姆与艺人的传承谱系等节目内容,艺人们一边载歌载舞地表演。学者讲解与艺人表演珠联璧合,倾倒了在场的各界精英。

此次出访交流活动的探索显示出:丝路文化不仅是丝路民族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地人们所认同的人类共享文化遗产。在做文化事业时对此应加强意识,着眼于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与长期发展,讲述与表演穿插的表演形式值得总结与完善。

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走向世界,汇入国际文化交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是时代的必然,是文化资本不可缺少的生存发展方式。而在这一进程中,包括维吾尔木卡姆在内的特定的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在走向世界领域的过程中,必将经历变化、变革与变异阶段,才能复苏,重获新生,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版图上拥有自己的板块。因此,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对丝绸之路背景中的木卡姆表演模式的探索应当引起各界关注。

二、丝绸之路背景中的木卡姆比较研究

木卡姆是中亚、西亚、南亚和北非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是丝路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只有维吾尔木卡姆传统的传承与其他木卡姆传统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同步进行,与丝绸之路学的研究一起进行,才有可能拓展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使维吾尔木卡姆传统的特质与精髓得以传承。

在上述的国际文化节交流活动中,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代表团亦与伊拉克代表团的木卡姆艺术家们进行了相互交流,伊拉克木卡姆艺术家们介绍说,目前在伊拉克民间流行的木卡姆约有30多种,每年各地都要举办木卡姆艺术活动。

在交流过程中, 伊拉克木卡姆艺术家们还与麦盖提刀郎民间艺人们共同演奏了刀郎木卡姆片断,在演唱和演奏中体会木卡姆之韵,切磋木卡姆音乐表演技艺。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双方交流是以英语进行的,而不是艺术家们的母语。因此,双方能交流与沟通的文化信息也很有限。这种交流活动是直观的、感性的、初步的,有别于正式的、学术性的交流活动。

上述的域外实践案例是笔者所参与的,是丝绸之路背景中的维吾尔木卡姆走向世界,在国际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成功尝试与突破。希望这一经验的共享与总结有益于我国丝绸之路学研究工作的进展,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上一篇: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哈萨克民族的数字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