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习俗的反叛

时间:2022-10-16 08:22:34

常听老一辈说:“小孩照镜子会害怕的,会做噩梦,会变成哑巴的。”“孩子吃手不卫生,最好绑起来。”“冬天很冷,一定要给孩子多穿、多包裹。”“孩子一哭就给他喂奶。”“孩子小,什么也听不懂,不用跟他多说。”“现在不说话没有关系,迟早会的。”……真的是这样吗?深深受益于长辈丰富育儿经验的妈妈们也迷糊了。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科学的育儿观来武装自己才是现代妈咪的明智之举。赶快来看看专家的观点吧,千万别耽误了宝宝的成长哦!

“小孩照镜子会害怕的,会做噩梦,会变成哑巴的。”

其实小婴儿都很喜欢照镜子,对镜子里的自己很感兴趣,妈妈爸爸可以利用镜子和孩子玩不少游戏:

首先是从镜子里让他认识自己,唤起自我意识。孩子4―5个月时妈妈就可给他照镜子,一边点点孩子本人和镜子里的孩子说“这是宝宝”,也让他认认妈妈和镜子里的妈妈,反复教他这样玩,他就逐渐认识自己了。

从镜子里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7―8个月起就可做这个游戏,妈妈抱着婴儿坐在大镜子前,点点他的鼻子,再指指镜中的小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还有把着他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再模妈妈的鼻子。通过游戏反复这样做,他就会认识自己的鼻子和别人的鼻子,听到“鼻子在哪里”的问话,就会去指自己的鼻子。这样一个一个认眼睛、耳朵、嘴巴、头发、小手、小脚等,慢慢地就可认识不少自己身体的部分,玩的时候可以编一个简短儿歌配合着念,又可做做不同的动作如做做小眼睛,拉拉小耳朵,张张小嘴巴,拍拍小手手等等。

照镜子的游戏既帮助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区分他人、他物,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又锻炼了身躯、四肢活动和协调能力,没什么不好的。

“孩子吃手不卫生,最好绑起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就婴幼儿发展的历程来说,在婴幼儿期,孩子喜欢用手的接触与嘴巴来探索与学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6个月之后,宝宝经常会把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有时候宝宝吃手指正是由于口腔期的不满足,才使得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或借此得到补尝。

父母应在婴幼儿时期就要注意宝宝的发展,如尽可能在宝宝出生的母乳哺育,使宝宝得到很好的口腔经验。或提供一些替代品如奶嘴或其他无毒大玩具,让宝宝去“吃”,以丰富宝宝的口腔经验。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多种不同的玩具或教具,让宝宝用手玩,用感官的接触视、听、嗅、味觉的经验来丰富宝宝的生活视野。

要想让宝宝改掉“吃”手指的习惯,最好是让他双手不空,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让他有事可做。

“冬天很冷,一定要孩子多穿,多包裹。”

随着冬季的来临,天寒地冻,婴幼儿更需保暖。但是,保暖要讲科学性,不宜过暖,俗话说:“要使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以免造成危害,要知道婴儿冬季也会“中暑”的。

首先,婴幼儿衣物穿得过多,内三层外三层,势必会限制其手足活动,甚至影响到呼吸。宝宝出世后手、足会活动,是先天提供的一种了解环境、接触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机会如果受到限制无疑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冬季孩子的衣物不宜穿得过于厚重,要以不影响孩子手、足活动和呼吸为前提。聪明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提供更多手、足活动的机会,不断强化手脑之间的联系,手接触的东西越多,活动越多,对大脑形成的刺激越多,大脑发育越快,细胞的功能就越成熟,越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其次,过度保暖不利于孩子增强抗病和耐寒能力。如果害怕孩子被冷风吹着而整天紧闭门窗,会造成室内新鲜空气不足,使宝宝发育不良,抵抗能力减弱,容易患各种感染。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从不出大门一步,就会由于缺乏日光的照射,容易患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后者不仅使患儿的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还会进一步削弱其抗病能力。冬季要注意婴幼儿房间的通风换气,3周以内的婴儿可在室内进行空气浴,每次12分钟,但室温不应低于20℃。有条件最好进行水浴,水浴时室温应在18℃―20℃之间,水温应在35℃―36℃之间,最好用澡盆给新生儿洗澡且动作要迅速。遇上晴天应当让孩子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此外,婴幼儿不能用电热毯取暖。因为后者是持续供热,如果此时孩子全身又捂得很严实,散热不灵,就会使体温随着被窝内的温度不断上升,高热和大量出汗时间一久就会对孩子的循环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冬季“中暑”现象。

冬季“中暑”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及过高的热量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孩子一哭就给他喂奶”

体温可以不升,手脚冰凉,哭闹不安等,此时采取一些简易的保暖措施就可以解决了,如调高室内温度、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放在新生儿被褥外面取暖,也可将新生儿抱起来与母亲的胸腹部直接接触来取暖,这也是很好的办法。

当孩子大小便后将尿布被褥弄湿,也可使身体不舒服,即便是使用“尿不湿”也会使孩子不舒服,只要将湿尿布换下来,换上干爽的清洁尿布就可以了。

孩子在睡梦中饥饿了也会哭闹不安,喂些奶,吃饱了很快就又入睡了。仅有个别是因先天性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夜间哭闹和不安。确是引起的夜间惊哭,需要请医生来解决。

孩子患有尿布疹、湿疹、皮肤糜烂等情况时,也是引起哭闹不安的原因。当有哭闹不安的情况出现时,应仔细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查找不到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后仍无济于事,这可能与新生儿的气质有关,那就需要母亲仔细观察,如何顺应他的生活规律,使他安静下来,不妨常常抱抱他,与他“说说话”,抚摸一下他的头部、身体等,使他产生一种安全感,可能会好一些,这样母亲就要辛苦一点了。

“孩子小,什么也听不懂,不用多说。”

“现在不说话也没有关系,迟早会的。”

别以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 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不要用儿化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应每件事,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手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切忌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等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使用正确的语言。

上一篇:“粗+细”的早餐 下一篇:提升自信之游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