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与英国的应对困境

时间:2022-10-16 07:22:54

摘要: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同时向英国求助,两国在战后英联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英国陷入两难境地。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之前,英国颁布“撤退军令”、敦促和谈、鼓励提交联合国,竭力避免英联邦内战。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英国在印巴之间不断调整立场以维持英联邦战略的平衡。最终,两国对英国均不满意。印巴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英国在南亚的英联邦战略遭受重大挫折。英国的困境和失败不仅反映了帝国斜阳的现实,更预示在印巴敌对且力量失衡的情势下,南亚存在一种企图介入的大国都难以摆脱的困境。

关键词: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

中图分类号:K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5-0129-05

1947年爆发的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一直是英美与南亚两个当事国学界研究的热点。围绕争端爆发原因和英国的立场等问题,英国撤退的阴谋、英国偏向印度、英国偏向巴基斯坦、英国中立和致力斡旋协调等各种观点纷纷出现。中国学者对本课题的档案研究还未出现。为厘清英国政策及其背后的动因,笔者在阅读英国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从战后英国的英联邦战略切入,解析1947年英国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的困境与反应,探讨英国的真正立场以及印巴两国对英国做法不满的原因。

一、克什米尔争端的缘起

克什米尔争端是次大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悠久和深刻的矛盾及其政治表现――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统一与分治斗争――的产物。次大陆的居民除国大党代表的印度教徒和穆盟代表的穆斯林外,还有562个土邦大君治下的臣民,这部分居民也主要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组成,在各土邦的比例大小不一。克什米尔是第二大土邦,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居民主体是穆斯林而大君却是印度教徒,更在于它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分治之后的印巴两国之间,这是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重要原因。

英国1947年自次大陆撤退时,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自治领与巴基斯坦自治领,而关于土邦未来地位问题,按分治方案,各土邦可以自主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以不加入任何一方而与英国保持旧有关系。国大党主张土邦都加入印度,而穆盟主张土邦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

印巴分治前后,大部分土邦都选择了自己的归属,但克什米尔土邦却在踯躅徘徊。在宗教构成上,克什米尔居民70%以上是穆斯林,而大君是印度教徒;大部分居民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大君则对加入巴基斯坦持观望态度。在内部政治形势上,克什米尔内部主要有两个政治派别:国民议会党和穆斯林议会党。国民议会党由印度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好友谢赫・阿卜杜拉领导,因此,该党拥护印度立国的世俗主义,与印度国大党关系密切。穆斯林议会党由古拉姆,阿拔斯领导。古拉姆・阿拔斯拥护巴基斯坦领袖阿里・真纳“穆斯林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与穆斯林联盟关系密切。印巴分治前,尼赫鲁与真纳分别派人赴克什米尔对国民议会党和穆斯林议会党的负责人进行动员,希望这些负责人能够帮助辛格大君决定克什米尔加入自己的自治领。此种情势让辛格大君非常犹豫。当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敦促辛格大君尽早决定归属时,辛格大君答称他想等段时间再决定克什米尔应该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抑或是保持独立。

就在辛格大君犹豫之际,1947年9月,蓬奇地区爆发起义。随后,与蓬奇接壤的巴基斯坦帕坦穆斯林发起救助同胞行动。一个月后,这次起义演化为大批帕坦穆斯林沿克什米尔谷地向土邦首府斯利纳加挺进。辛格大君只好向印度求助。1947年10月25日,蒙巴顿主持会议,讨论克什米尔问题。会议决定派土邦事务部长V.P.梅农前往克什米尔调查情况。26日,V.P.梅农带回一封辛格大君致蒙巴顿的信,称他决定将克什米尔合并给印度,并请求印度接受。27日,印度军队进驻斯利纳加。同日,蒙巴顿总督代表印度回复辛格大君说:“我政府决定接受克什米尔暂时合并给印度自治领。”闻听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和印度部队抵达斯利纳加,真纳的第一反应是要派出巴基斯坦军队,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由此爆发。

二、英国的两难困境

正值蒙巴顿等印度领导人商讨克什米尔问题之际,印巴两个自治领分别向伦敦发出诉求,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这对英国的英联邦战略来说不啻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英联邦战略是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维持英国大国地位的一种策略。战后,英国实力严重下滑,无力维持帝国完整。尽管如此,英国朝野仍然一致认为,战后英国的首要战略目标是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艾德礼政府认为,永远保持英帝国是不可能的,但以某种策略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是可行的,因为灵活的外交可以弥补帝国的颓势。鉴于英帝国发展的特殊性和战前英联邦已见雏型,艾德礼政府决定,在英联邦的基础上调整英帝国,以去殖民化为外衣构建英联邦战略,即一方面加强英联邦内经济与防务合作,另一方面争取那些要求独立的殖民地以自治领地位加入英联邦,这样,英国脱去帝国旧衣换上英联邦新裳,从而使英国的大国地位得以维持。

在英联邦战略中,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拥有重要位置。其一,战略上的重要性。战后,英国率先从印度撤退,这样,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否加入英联邦将是其他殖民地的表率。艾德礼首相对此非常清楚。在缅甸拒绝自治领地位时,艾德礼曾说:“其他殖民地若跟随缅甸拒绝加入英联邦,将严重降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可见艾德礼政府对印巴两国加入英联邦的重视程度。其二,防御上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英属印度一直是英帝国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英帝国的防御均是围绕保护印度而展开,独立后的印度与巴基斯坦也将成为英联邦防御的基石。故此,在协商从印度撤退时,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强烈建议:一定让独立后的印度与巴基斯坦都加入英联邦或与英国保持密切合作,否则,将损害英国长期在军事基地、空军基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战略利益。在移交权力时,英国提出签订关于在西北边省(后来划分给巴基斯坦)和安达曼群岛(后来划分给印度)军事合作建议,表明了未来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在英联邦防御上的重要性。

鉴于对英联邦防御的重要性,印巴两国被英国决策者视为对抗苏联威胁的重要前沿阵地。20世纪,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和非殖民主义理论被英国人视为旨在破坏英帝国。二战期间,英苏两国虽然结为盟友,但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俄国人无意结束为之努力了近两个世纪的挺进印度洋的政策,因此,苏联在战后很可能继续向南亚挺进。战后,共产主义势力在东欧、中亚和中国得到迅速扩展,印度共产党势力也在不断壮大,这更增加了英国人对苏联共产主义的恐惧。1946年,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评估说:“印度需要重点考虑,不仅因为印度西北有重要的空军基地,而且其地理位置加上资源(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使之毫无疑问地成为英联邦防御最需要的部分。”他们还指出:“俄国很可能干涉南亚事务……如果印度倒向俄国一方并获得盟友的稳固位置,

由于俄国已控制了巴尔干和中亚地区,那么,苏联阵营将变成一个世界组织,并将以其强大的国力、难以匹敌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以及遍布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军事基地而变得所向无敌,届时,英帝国的解体将无法避免。”为防止这种局面,艾德礼采纳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一定要让独立后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加入英联邦或与英国保持密切军事合作。经过努力,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接受了自治领地位,然而,在两个月之内,印巴之间就爆发领土争端,并且兵戈相见,英国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处境。

三、英国的反应

总的来说,英国对1947-1948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反应可分为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之前与以后两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一)克什米尔争端提交联合国之前

印巴关系开始紧张后,英国认识到万一印巴发生战争,那么英国政府将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前,英国采取各种手段避免英联邦内发生战争。

首先是颁布“撤退军令”。1947年8月,英国从印度撤退,但英国首先让出的主要是行政管理权与外交权,对于军事权,英国以需要分割原印度军队为由,提出建立过渡机构,推迟至1948年3月再进行移交,印度国大党对此甚为不满。经过协商,英国最终与印巴双方协议,建立印巴联军防务委员会与军事分割委员会。两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均为英国人,包括蒙巴顿总督、印巴联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印军总司令布切尔将军以及巴军总司令格雷西将军,其他军备与军事管理层面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为英国人。为阻止印巴战争爆发,1947年9月30日,奥金莱克将军颁布“撤退军令”,即:万一印巴发生战争,在印巴军队的所有英国人,包括军官以及其他服役人员,一律立即停止服役,不得延迟。1947年10月27日,得知克什米尔大君申请加入印度且印度部队已抵达斯利纳加之后,真纳命令巴军总司令格雷西将军派出巴基斯坦部队。但格雷西将军却回应说:没有上司奥金莱克将军的准许,他无法执行真纳的命令,因为这可能导致印巴战争爆发,并涉及撤退军令。由于当时巴基斯坦基础不够稳固,还离不开英国人的支持,因此,真纳只好收回成命。

其次是敦促印巴双方协商解决。1947年10月25日,尼赫鲁致电艾德礼首相称:印度已收到克什米尔的请求,正考虑给予援助。为阻止局势恶化,艾德礼立即敦促尼赫鲁慎重考虑克什米尔大君的请求,并请尼赫鲁不要以武力干涉的方式来答复辛格大君,因为那将导致两个自治领之间公开的军事冲突,造成无法估量的悲剧。同时,艾德礼首相敦促巴基斯坦总理里亚夸特・阿里汗竭力阻止巴基斯坦武装人员进入克什米尔,并建议印巴两国最高领导人以及克什米尔大君在合适的地方召开会议,商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而且越快越好。

在艾德礼敦促下,蒙巴顿希望出面组织一次最高会议讨论克什米尔问题。然而,会议始终没能开成。11月1日,蒙巴顿前往拉合尔与真纳会晤。原计划两国总督、总理参加的最高级会议,现在只有两位总督参加。会上,蒙巴顿告知真纳,他只是宪法上的总督,因此他不能替印度做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不过,他提议在联合国的监督之下,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真纳则表明巴方立场:(1)立即停火,由赋予全权的两国总督发出通告,要求作战双方48小时之内停火;(2)印度部队与部落人同时从克什米尔撤出;(3)两国授予各自总督全权掌管克什米尔,待恢复克什米尔和平后,在联合国监督之下进行克什米尔全民公决。第二天,尼赫鲁发表广播讲话,指出待“入侵者”退出克什米尔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将由在联合国监督之下的民主表决来决定。

印巴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谁先撤退,印方主张“入侵者”先撤退,而巴方强调“入侵者”与印度部队同时撤退。其二,谁主持公民投票,印方主张联合国监督,而巴方主张授权两总督主持。此后围绕谁先退兵,谁来主持公民投票,印巴双方争论不休。12月22日,在印巴两国财产分割会议上,掌控财经命脉的印度使用各种压力,把克什米尔问题与财产分割问题联系在一起,试图迫使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做出让步,但后者宁愿牺牲经济和军事上的财产利益也不愿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让步。最后,尼赫鲁通知里亚夸特・阿里汗,他将在联合国安理会指控巴基斯坦侵略克什米尔,后者反驳说,如果那样的话,他将把克什米尔和朱那加德邦一起提交联合国,指控印度侵略。会议结束后,前方局势迅速恶化。大批部落人进入蓬齐,与原蓬齐反大君力量一起,向印度部队展开进攻,克什米尔的印度部队受到部落人的严重威胁。一直对分治耿耿于怀的印度政府在向克什米尔增兵的同时,打算以打击部落人基地为名进军巴基斯坦。印巴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势,蒙巴顿一方面向伦敦请求指示,一方面于12月25日劝告尼赫鲁不要违反国际法,导致印巴发生战争。此外,蒙巴顿还特别建议尼赫鲁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尼赫鲁思虑再三,决定双管齐下,同意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同时不放弃军事解决的方案。如尼赫鲁所说:“印度正在准备诉诸联合国和进行军事准备,以迎接任何可能发生的偶然事故。”艾德礼首相致信尼赫鲁表示支持:“很明显,事情已经到了需要安理会解决且不容推迟的地步,我们将通过我们的驻联合国大使尽最大努力让安理会尽快考虑此事。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朋友,我请求你无论如何也不要做任何导致两个自治领之间发生战争的事情。”1947年12月31日,印度政府向联合国控诉巴基斯坦侵略印度,要求巴基斯坦停止支持入侵者并对巴基斯坦实行武器禁运。印度政府还声称,如果联合国不能阻止侵略,印度将对巴基斯坦采取行动。

(二)克什米尔争端提交联合国之后

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后,如何使联合国决议符合英国利益、以及如何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避免战争爆发等等,均是英国重点考虑的内容。印度准备到巴基斯坦境内打击部落武装的威胁迫使美国放弃超然中立立场,美国此时忙于对苏冷战,无暇顾及南亚地区,而且仍然将该地区视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支持英国出面,在英联邦框架内和联合国调停下,解决争端,避免该地区的巴尔干化招来苏联的干预。1947年12月29日,美国表示希望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与英国就此问题保持密切接触。30日,美国通知英国愿意就此问题在联合国采取一致行动。得到美国支持后,英国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先后做出了以下的反应。

第一阶段,倾向巴基斯坦立场。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英国派出英联邦事务大臣纽贝克勋爵为首席联合国谈判代表。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纽贝克勋爵所制定对策一定要符合英国在印巴的战略需要。艾德礼首相也嘱咐他说:“必须避免给巴基斯坦英国偏向印度的印象,因为那将使整个穆斯林世界与我们为敌(美国在巴勒斯坦的做法就是例子)。还要千万小心,照顾到印度人的感受,不过,可以通过他们对法

律程序的尊重,让他们接受安理会的解决方案。”[25]就当时英国在印巴的战略需求而言,除印巴在英联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之外,英国与印巴两国的合作也非常重要。当时,印度希望英国人尽早从印巴军队中全部退出,以实现印度统一的大国梦想,但巴基斯坦试图尽力挽留英国人继续在南亚“服役”,以保证巴基斯坦的安全。所以,从英国战略需求来说,巴基斯坦可能是英国忠实的合作伙伴,但印度不是。虑及以上因素,纽贝克勋爵在安理会制定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方案时,不由自主地倾向了巴基斯坦的立场。

按照三军参谋长和艾德礼首相的建议,纽贝克勋爵制定如下解决方案:第一,以联合国名义派出三人(或五人)使团赴印巴调查此事,减缓前方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第二,“部落人”退出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以正规部队替代之;第三,印度将在克什米尔的驻军减至巴基斯坦的水平;第四,以联合国名义建立中立政府,而后以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经过纽贝克勋爵幕后工作,除了苏联与乌克兰之外,其他安理会成员国几乎都接受他的建议。1948年1月17日,基于印巴两国提出的指控与反指控,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解决方案,即联合国派出三人使团赴印巴调查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此三人使团方案与纽贝克勋爵方案几乎一样。1月20日,安理会投票表决,九票赞成,两票弃权(苏联与乌克兰弃权),该决议获得通过。

三人使团方案通过后,印度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偏向巴基斯坦。1948年2月5日,安理会讨论建立“中立政府”,以便进行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归属,再一次以九票赞成两票弃权(苏联与乌克兰弃权)通过。愤怒的印度向伦敦提出抗议,指责安理会实行大国幕后政治,指责纽贝克勋爵偏向巴基斯坦,使印度的合理要求得不到考虑。与此同时,尼赫鲁通过蒙巴顿威胁艾德礼政府说,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印度将考虑退出英联邦并向苏联靠拢。伦敦对此不得不考虑改变政策。

第二阶段,倾向印度立场。在印度威胁退出英联邦与靠拢苏联的压力之下,艾德礼政府一方面敦促纽贝克火速回国商量对策,另一方面,敦促印度尽快让印度谈判代表返回联合国,以免联合国谈判停止造成印巴战争爆发。另外接受蒙巴顿的建议,派出英联邦事务副大臣戈登・沃克勋爵赴南亚调停。其实,戈登・沃克的南亚之行,除名义上打探印巴庭外和解的可能性之外,真实目的是弄清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底线,为伦敦制定新政策做准备。1948年2月27日,艾德礼内阁英联邦事务委员会召开辩论会,讨论英国该如何处理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纽贝克坚持安理会的解决方案,但戈登‘沃克强烈建议英国政府应该持完全中立的立场。结合两人建议,英国政府制定了新政策,强调“入侵者”应该首先退出克什米尔,而后由印度组建新克什米尔政府,并负责组织投票表决,这明显倾向印度的立场。

英国的新政策在3月份安理会轮值主席中国代表蒋廷黻的解决方案中得到体现。蒋廷黻拟定的解决方案,与英国的新政策非常接近,规定“入侵者”应该首先退出克什米尔,而后由印度组建新克什米尔政府,并负责组织投票表决。这明显倾向印度立场的方案令巴基斯坦尤为恼火。里亚夸特・阿里汗总理警告艾德礼首相说:“若英王政府改变以往所坚持的正义政策,那么,后果自负,我强烈敦促你坚持你以往的政策。”

第三阶段,倾向中立。接到巴基斯坦的警告,艾德礼政府不得不考虑再次改变立场。三月下旬,纽贝克返回纽约会见蒋廷黻,随后,蒋廷黻对他的方案进行再次修订。正如英国外交部嘱咐纽贝克的:“你要以非正式的方式向蒋廷黻先生提出你的建议,以便他以合适的方式修改他的方案并将你的建议体现于其中,英国代表不要正式提出修改意见。你无论如何要根据巴基斯坦代表的反应来提出建议。”蒋廷黻的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尤其是将纽贝克的建议写进修改方案中后,已从偏向印度转向巴基斯坦立场,几乎接近中立。与此同时,印巴都在争取英国的支持,巴基斯坦威胁说,如果它的利益得不到英王政府应有的照顾,将考虑退出英联邦,而印度则抱怨说,英王政府明显偏向巴基斯坦。

面对来自印巴双方的威胁与指责,英国政府决定采取中立立场,并事先通知印巴双方英国的态度以及解决方案。艾德礼声称这个解决方案不是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最终方案,而是建议一个程序,即印巴双方与联合国合作,一起早日阻止战争和创造条件实现全民公决。根据1948年4月21日安理会通过的第47号决议,克什米尔被定性为是印巴双方有争议的领土。印巴双方对此都不满意。

第四阶段,呼吁快速停火。由于印巴两国均不满意联合国第47号决议,前方局势骤然紧张。1948年5月份,巴基斯坦公开承认其军队在克什米尔参加战斗。同时,巴基斯坦在英联邦会议上提出讨论克什米尔问题,指出印巴是英联邦自治领,印巴克什米尔问题当然是英联邦内部问题,应该在英联邦会议上讨论。但是,英国担心在英联邦会议上讨论克什米尔问题,不利于英联邦团结,故不让巴基斯坦提克什米尔问题,这更让巴基斯坦感到不满,于是更加指责英国偏向印度,英巴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此后不久,不满意英国的印度在1948年8月正式提出要退出英联邦,建立共和制,不再忠诚英王的最高权威。在印巴抱怨与指责英国的同时,美国与苏联分别向巴基斯坦和印度表示友好,两两关系得到不断改善增强,英国在南亚的影响力迅速降低。为挽留印度继续留在英联邦,艾德礼政府不惜更改英联邦的基本原则,接受共和制的印度继续为英联邦成员国。与此同时,英美以联合国的名义于1949年1月1日通过印巴停火决议。时值隆冬大雪封山,印巴两国均无力再战,第一次印巴战争就此宣告结束,印巴分别占领克什米尔的2/3和1/3的地区,争端依然如旧。

四、结语

从对1947-1948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处理来看,英国始终如一地坚持维护英联邦战略利益不受损害。由于印巴之间的尖锐矛盾,英国在应对时不得不经常加以调整,呈现出时而倾向巴基斯坦,时而倾向印度,时而中立,时而幕后指挥的情形,以寻找一条消解两难处境的道路,但是,无论英国政府如何绞尽脑汁和调整对策,它只能是在印巴之间勉力应付,最终还是得罪了印巴双方。印巴对英国的不满,加之冷战背景下美国与苏联的角力,使印巴两国均很快改善与美苏的关系,英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大大降低。英国对克什米尔争端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反映了一个夕阳西下的帝国不得不面临的无情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曾经君临全世界的殖民帝国无可奈何的终结。

然而,英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的困境及应对的失败对任何企图介入南亚事务的大国――即便是美苏这样的超级强国――来说,恐怕都不是好兆头。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决定南亚克什米尔问题解决的首要因素绝不是调停国家的力量及影响的大小强弱,而在于印巴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民族等方面的仇恨是否能得以化解,在于印巴两国之间的国力能否达致平衡,在于大国是否在南亚展开争夺。如果以上条件难以满足,任何大国,即便是强大的美国恐怕也只能徒唤奈何。所以说,在印巴对峙且力量失衡的情形下,次大陆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大国困境,决定了英国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希腊式悲剧的色彩。这就是英国应对克什米尔争端时留给后继者的教训。

上一篇:媒体视角下的《大公报》白话文与清末的开民智 下一篇:碳减排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
精品范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