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探讨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16 07:08:01

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探讨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抽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积液45例,对积液中的胃蛋白酶(Pepsin)使用酶联反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并用酶标仪测定其含量并行相关分析。结果:检出含有胃蛋白酶阳性患者31例,阳性率68.9%,其含量0.659±0.46μg/ml。讨论:反流的胃内容物可能进入鼻咽及中耳,GERD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胃食管反流病;胃蛋白酶;鼓室积液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30-02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包含浆液、黏液及浆―黏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1]。其发病机制是否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研究甚少。Tasker等[2]证明食管炎中反流的胃内容物可以进入鼻咽部和中耳,导致了中耳炎的发生;国内学者周长华等[3] 也证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因素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本研究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2012.7―2013.11月抽取鼓室积液45例,采用酶联反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其中胃蛋白酶的含量,观察与分析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临床资料:采用全国最新的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4]为诊断依据。选取2012.7―2013.1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抽取的45例鼓室积液为样本,所有病例均填写详细的调查表格。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2-52岁,中位数30.7±4.5岁;

1.1.2 主要试剂及设备:人胃蛋白酶ELISA试剂盒(北京久峰润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lx800酶标仪(美国BIO-TAK INSTRUMENTS.INC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样本取材:使用鼓膜穿刺术(tympanotomy)抽吸鼓室液体,后将样本移入1.5ml无菌离心管,离心20分钟(3000转/分)后,收集上清液,放置于冰箱(-20℃)中保存待查。

1.2.2 观察指标:严格按照人胃蛋白酶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批内变异系数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4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积液使用P/N法定性测定,其中含有胃蛋白酶31例,阳性率68.9%。将胃蛋白酶稀释为0.1μg/ml-10μg/ml之间,根据在450nm出的吸光度与浓度关系制成标准曲线。根据方程可测得鼓室积液中胃蛋白酶含量为(0.659±0.46μg/ml),

由此推测反流的胃内容物可能进入鼻咽及中耳,GERD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胃蛋白酶的存在可作为GERD食管外的一种表现,将来可能通过处理GERD来治疗胃酸反流导致的中耳炎,其机制为:通过抑制胃酸的反流,控制胃蛋白酶逆行上移经鼻咽部和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从而可以避免患者接受鼓膜造口术及其他有创治疗。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如积液粘稠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中医称为“耳闭”。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尤其多发于儿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伴有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闭塞感,严重者可见极度内陷的鼓膜。国际上召开过多次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专题研讨会,证明其病因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病毒感染、神经性炎症机制改变、乳突气化不良、咽鼓管功能不良等有关。在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各种原因中,GERD为其主要热点之一。咽鼓管功能不良可能归因于反流后酸性环境下的黏膜炎症、胆汁酸的毒性及酸的渗透作用,尤其是胃蛋白酶的水解破坏,这一系列反应都受蛋白水解活性调节[5]。

Tasker等[2]使用ELISA法得出,82%患者中耳渗出液中有胃蛋白酶原的存在,且测出胃蛋白酶的浓度高于血清浓度1000倍。从而认为:食管炎中反流的胃内容物可以进入鼻咽部和中耳,导致了中耳炎的发生。另有Lieu等[6]实验:测得分泌性中耳炎泌出液中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原的阳性率77%。Crapko等[7]对已行鼓膜置管的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鼓室积液中的胃蛋白酶使用Western Blot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胃蛋白酶阳性率为60%, 这也证明了中耳炎的发病因素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O’Reilly等[8]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小儿(n=509)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小儿鼓室积液中可检出胃蛋白酶,平均浓度为202.4±329.1ng/ml(12.5~2303ng/ml),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很有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旨在对分泌性中耳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实验观察到:45例鼓室积液中有31例测得胃蛋白酶,其阳性率为68.9%,含量为0.659±0.46μg/ml,从而证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过程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以便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8-855.

[2] Tasker A,Dettmar PW, Panetti M,et al. Is gastricrc reflux a cause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J]. Laryngoscope.2002,112:1930.

[3] 周长华.胃食管反流疾病与分泌性中耳炎[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200.

[4] 迟放鲁,王正敏.中耳炎的分类和诊断[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4,5:137.

上一篇:临床干预对于重度妊高症合并胎儿生长受限围产... 下一篇:Dark果蝇复眼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