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不负卿清风两袖走廉村

时间:2022-10-16 06:45:23

廉村,是福建省内少见的历史文化古村,村庄曾出现过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走进廉村,依然可见到这座建于明代的廉村古堡,四周城墙环绕村庄,像一道坚固的防御系统,保护着这个村庄。城内依然保留着当年由细小鹅卵石铺成的石径街道,街道两旁古老的石刻建筑,无不令过往的游人赞不绝口。

廉村被喻为开闽进士第一村,位于福安市溪潭镇穆阳溪中游西岸,旧名富溪津、石矶津,因里人薛令之是福建第一位进士(唐神龙二年、706年中进士),且为官清廉,被御赐“廉村”、“廉水”、“廉岭”之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筑城墙以御倭寇,称廉村堡。堡平面略呈椭圆形,周长1258米(现存850米)。墙面用鹅卵石垒砌,中为泥土夯筑。墙基厚4米。东、西尚存三个城门,用花岗岩条石叠砌。城堡内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明代官道,中用鹅卵石拼花、纵向平铺三条条石,长500米,横贯城堡东西。官道两侧尚存大型明、清时期民居26座,清代祠庙4座。不少家庭大厅迄今仍完好地摆放着当时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屏风。城东有明代古码头2座,用鹅卵石铺砌,宽约3.5米,曾是通往大海的内河港口,也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沿溪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路旁并立几方石碑。

廉村历代人才辈出,自唐至清,获取各种功名者共50多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到南宋宝v三年(1255年),146年间,有进士23人,出现(陈雄)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迹。宋代朱熹与其父朱松都曾到廉村讲学。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光禄大夫薛贺由江南迁入福建,辗转定居于石矶律。他的第六代孙薛令之勤奋读书,在唐神龙二年(706年)终成为八闽第一位进士,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题《自悼》诗于墙上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表示对唐玄宗做法的不满。唐玄宗见诗后,岂能容得?当即在旁和诗一首:“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便称病,辞官还乡。后唐玄宗闻其家贫,让长溪县每年拨给赋谷,薛令之总是酌量领取,从不多要。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令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后唐时(923年~936年),有陈姓迁入廉村。从北宋大观三年至南宋宝祜六年(1109年~1258年)的150年间,廉村薛、陈两姓共出过17位进士。

廉村古堡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福安县志》就有城墙环村而筑,全长1400米,墙厚3.6米,现有高度4.4米,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堡原有8个门,现仍存6个。在沿溪的一段城墙中,两座完好的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门巍然屹立,和门前清流明净的廉溪流水、近旁繁茂蓊郁的古榕秀色相互映衬,平添许多景致。

城堡内的古官街典雅整齐。官街上的官道,由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组成,中间镶嵌着精心拼花的细小鹅卵石。祠堂前面的场院则用鹅卵石拼嵌成数个圆形图案。共同构成线条流畅、气派庄严的图画。巷陌深处翘然高昂的粉刷院墙,则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不少家庭大厅至今仍完好地摆设着昔日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刻屏风。据传宋代廉村鼎盛时,官道两旁耸立十六座气势显赫的进士府第,因为岁月递嬗和战争兵火,现已不复存在。但在薛令之故居遗迹前两尊尚存的小石狮,应是廉村历史的最明显的见证。

沿溪城墙南边,有保留完好的唐宋古码头。据旧《福安县志》载,当年这里“渔舟渔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落”。过去这里河床很深,溪流开阔,海潮涨起可直抵村头。因此,它既是直通大海的内港,又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赛岐港。沿溪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5米宽的古通道,路旁并立着几方苔迹斑驳的古碑石。码头用硕大的鹅卵石一级一级铺排,缓缓地伸向溪流。

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远去留下古民居、古祠堂、古屏风、古榕树供后世景仰者凭吊。宗祠内高悬的匾额、维肖维妙的木屏风,还有堂前坐镇的威严石狮,无一不诉说着家族曾经的显赫。叩开昔日的高门府第,满脸皱纹的老人家扶着红漆剥落的木门,一个定格的画面道尽历史的沧桑。这座在一门五进士故居遗址上重建的古民居,门楼上写着“就日瞻云”四个大字,也只有这样的宏伟大志,才可能书写这样一段书香世家的传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外,一条长约一千二百多米的古城墙环围廉村,藤蔓相绕、苔迹纵横、巍然屹立。百年来,它以这种顽固的姿态,在那些硝烟岁月,保卫了廉村的安宁平和,让廉村的文化得以延承发扬。村外的古码头曾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繁华一时,然而这些如今随着流水而消逝,只留下5米多宽级级铺排的鹅卵石石阶,缓缓地伸入溪流,印证昔日“海舟鱼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的繁华。

岁月已经逝去,世人守住的是那份文化、沉淀、感动。廉村,那掩不去的璀璨光芒依然在经年遗存里熠熠闪亮,令人神往。

上一篇:尼泊尔采蜜人与蜂共舞 下一篇:A Study on Constructing the Platform of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