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16 05:32:37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索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用于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差异。方法:在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肾结石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行开放手术治疗)和经皮肾镜组(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经皮肾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开放手术组短(P

【关键词】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开放手术; 肾结石; 并发症; 结石清除率

doi:10.14033/ki.cfmr.2017.9.06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108-02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近些年来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过多食用高糖、高蛋白、奶制品等,会导致肾结石的发病率升高。而肾结石中又有大部分患者为上尿路结石,其可能引发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肾积水、肾功能减退等现象[2],若并发感染则还可能加大对肾脏的损伤,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肾结石的复发率较高,反复的碎石又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肾结石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研究试图探索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确诊为肾结石,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开放手术组和经皮肾镜组,经皮肾镜组中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3~58岁,平均(54.0±3.4)岁,结石半径2.1~6.0 cm,平均(4.0±0.7)cm。开放手术组中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41~58岁,平均(53.6±3.5)岁,结石半径为3.3~10.0 cm,平均(6.8±0.6)cm。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皮肾镜组患者给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给予患者插管全麻麻醉后,在截石位下于患者的患侧输尿管、肾盂内置入输尿管导管,持续滴入生理盐水建立人工肾盂积水,然后改为俯卧位,在超声的指导下定位,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腋后线与肩胛线的第11肋缘下或第12肋缘下穿刺,使用18G穿刺针进行目标肾盏的穿刺,确定穿刺针进入到肾集合系统后置入弯头导丝,并退出穿刺针,顺着导丝使用筋膜扩张器沿着穿刺点进行扩张,扩张至18F,然后置入肾镜镜鞘建立经皮肾镜手术通道,置入Wolf肾镜或输尿管镜,并接通冷光源,显像,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确定等渗盐水冲洗液的泵入流量,然后B接碎石设备(钬激光或气压弹道)行碎石取石术。对于质地较为坚硬或较大的结石,可先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将结石击碎块状,再使用钬激光将块状碎石击碎成小碎片直接取出。确定所有结石都取出后,检查肾盏、肾盂输尿管的连接处,确定无残留结石以及活动出血点后,置入斑马导丝,留置F6双J管和F16肾造瘘管。

开放手术组患者给予开放性手术治疗,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是全麻,取健侧卧位,于第11肋缘下做切口,以常规方法将肾盂切开,必要时联合切开肾实质取石,然后行肾盂肾盏成形术,将取出的结石数目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的结石数目进行对比,预防结石残留现象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

经皮肾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比开放手术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P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经皮肾镜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略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肾镜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脏是人体全身脏器中最容易出现结石的脏器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肾结石的发病率约为5%,而根据结石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以及胱氨酸结石[3]。肾结石的发病因素很多,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下的结果,主要有遗传因素、机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近些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有所升高,虽然结石不是恶性病变,但是其会阻塞尿道,影响到患者的正常排尿,尿液残留在肾内又会导致肾积水,甚至诱发全身性病变,影响到患者的健康[4]。因此在确诊为肾结石后,要及时将结石排出或取出。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有开放性手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开放手术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其对肾脏造成的损伤较大,患者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容易出现发热、感染、继发性血尿等并发症,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肾结石的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

早期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利用X线机建立穿刺进路,但是X线会对患者及手术医师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损伤。到1979年,B超机首次被运用到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随后在超声引导下建立穿刺进路开始在临床上普及应用。使用超声机能清楚的观察到穿刺针经皮肾穿刺的全过程,确保针尖能顺利到达目标位置。超声引导下的穿刺不会产生放射损伤,而且有助于术者观察肾脏的各个切面情况,显示出肾盏的具体结构等,从而避免手术中对肾盏间血管造成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中,通过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穿刺针在达到肾集合系统后,进行工作通道的扩张,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5]。通过建立工作通道,以最短的距离达到肾盏,迅速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机或钬激光碎石取石。在穿刺入路上,一般采用第11肋缘下穿刺,这是临床上常用的入路,能较为方便的到达上组肾盏、肾盂以及部分中组和下组的肾盏,但是手术可能对胸膜造成一定损伤。在本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第11肋间腋后线到肩胛下线之间的区域作为穿刺区域,可以用较细的输尿管镜到达大多数肾盂肾盏,并且能到达输尿管上段,便于处理位于输尿管上段的结石,而且此入路的安全性高。

但是在手术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侵入性以及手术器械较多、较为繁琐,需要扩大通道,这样就容易导致肾出血的发生,而且若人工肾积水建立不明显也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另外,术者操作能力低可能导致导丝脱出等现象,造成通道的丢失,进而导致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若手术中出血量多,那么就会对术野清晰度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肾实质损伤等,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在碎石取石过程中,若术中灌注水压未控制好,那么就可能导致部分小碎石散落到肾盏,出现结石残留,需行二期手术取石。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皮肾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而在结石清除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朱志国等[6]的研究指出:对肾结石患者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肾造瘘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李长赞等[7]认为: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肾结石上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在肾结石的临床治疗中,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效果确切,手术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对于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同时加强对术者操作技能的培养,术中谨慎操作,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炳勋,张春阳,刘奔,等.标准通道、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2,52(22):34-35.

[2]韩宇平,尚东梅.组合式输尿管软镜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老年肾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35-1937.

[3]霍智明,杨涛,朱银松,等.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3):419-420,423.

[4]何岳,苏锡梅,林拓,等.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并发症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7):857-858.

[5]刘西社,李建华,张魁,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t师进修杂志,2013,36(11):31-34.

[6]朱志国,马建芬.经皮肾镜微创碎石与开放取石治疗肾结石临床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3):407-409.

[7]李长赞,黄向华,覃斌,等.开放手术与B超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62-2263.

(收稿日期:2016-11-14)

上一篇:经济法的社会责任原则研究 下一篇:流产后关爱在意外妊娠女性流产后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