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在预防接种中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16 05:20:04

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在预防接种中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在预防接种中, 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探讨潘太欣疫苗在接种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对我院预防保健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潘太欣疫苗,观察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接种后30min内主要以轻度局部反应为主,注射部位触痛、发红,共发生2例(0.56%)。30min~72h内接种,主要也以轻度局部反应为主,局部红肿3例(0.83%),轻微疲倦乏力、哭闹 5 例(1.39%),无硬结与炎症发生,无发热及全身反应。所有不良反应均于72h内自行好转或消失,无需处理。结论 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潘太欣疫苗是安全的,建议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疫苗接种中可推广使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

关键词:潘太欣疫苗;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 ;预防接种 ;调查分析

将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预防接种潘太欣疫苗的360针次儿童按照疫苗说明书的建议:采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接种。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个月~1.8周岁接种潘太欣疫苗的儿童逐个随访观察, 并记录统计。

1.2方法 观察所用潘太欣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由深圳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 剂型为注射剂, 潘太欣为两个包材包装:其一为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混悬液,0.5ml/支,其二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冻干粉,使用前两者混合。其中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含: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效价不低于4.0IU ;白喉疫苗效价不低于30IU ;破伤风疫苗效价不低于40IU ;1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40DU ,2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 8DU ,3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 32DU ;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含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10ug 。规格: 1人份1支, 复溶后0.5ml。

产品批号:H2187-1 32支 ; H2235-1 40支;J2056-1 165支 ; J2057-1 40支;J2164-1 30支;J2092-1 53支;共360支。所有疫苗都按照《北京市冷链系统管理规范》规定:运输储存在2~8℃。接种本品可以产生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入性感染。每位儿童注射后给予家长健康指导并告知联系电话,嘱其监护人30min内就地观察;30min后若有不适症状带小儿来院检查,给予相应指导,并将接种72h内观察到的红肿、硬结、发热等副反应,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卡。每个儿童接种72h后,我都逐个电话咨询,均询问是否有反应,并作好随访记录。

1.3注射部位 大腿前外侧注射选取髂前上嵴至股骨外侧髁连线的中 1/3处 ,即大腿前外侧中段 ,为股外侧肌内注射区域。

1.4注射方法 根据《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规定:用无菌棉签蘸 75%的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不得小于5cm,消毒两遍待干;左手固定注射部位绷紧皮肤 ,右手呈持毛笔式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管,与皮肤呈90°角,快速进针,刺入针头的 2/3 ,回抽无回血,注入疫苗,注射完毕迅速拔针,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皮肤进针点 2min。

1.5 反应判断 红肿硬结严重程度: 轻< 2. 5 cm, 中 2. 5~ 5cm, 重> 5 cm。发热的严重程度: 轻37. 1~ 37. 5 ℃, 中37. 5~38. 5 ℃, 重> 38. 5℃

2 结果

见表1。

反应强度:接种后30min内主要以轻度局部反应为主,注射部位触痛、发红,共发生2例(0.56%)。30min~72h内接种,主要也以轻度局部反应为主,局部红肿3例(0.83%),轻微疲倦乏力、哭闹 5 例(1.39%),无硬结与炎症发生,无发热及全身反应。所有不良反应均于72h内自行好转或消失,无需处理。

3 讨论

根据我对预防保健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接种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的临床观察:潘太欣疫苗是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据悉,潘太欣最初于1997年面市。至今,该疫苗已在100多个国家接种超过1亿剂,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证实了其可靠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而且23个国家已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计划,获得全球生物行业最高荣誉奖。2010年,"潘太欣五联疫苗"获得了我国国家药监局的正式批准,2011年5月潘太欣已经过严格的国内临床验证,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五联疫苗计划 。潘太欣五联疫苗达到更早接种、更早保护,为宝宝健康增添更多安全保障。集便捷、舒适和安全为一体的联合疫苗无疑将是未来疫苗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医务人员及家长普遍不接受在大腿前外侧注射疫苗,而是习惯在臀部和上臂三角肌注射。患儿臀部小,在臀部肌肉注射时,因患儿欠合作,如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方向、深度及操作不当,易造成坐骨神经药物注射伤[1]。臀部肌肉注射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形成硬结 ,现在已不使用。

婴幼儿上臂三角肌肉尚未充分发育,皮肤娇嫩,肌肉组织薄,循环差药液吸收慢,注射范围相对较小,多次反复刺入局部组织会造成机械损伤,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还影响药液的吸收和疗效。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注射性肌内挛缩症,甚至残疾。反复刺激同一注射部位,使肌纤维大量融合而形成硬结。每次注射前后都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 硬结等 ,尽量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且注射完药物后先拔针 ,再用消毒棉签按压针眼时药物会随着针眼而流出一部分 ,这样就使患者的预防药物相对减少。患儿上臂的三角肌不健壮,不如成年人的三角肌在外观上容易确认,三角肌的接种部位选择不准确 ,易引起腋下淋巴结脓肿以及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免疫反应[2]。

注射不好掌握, 特别在天气寒冷时家长不敢撒包,上臂三角肌部位暴露不充分,患儿哭闹不配合,位置选择不恰当,固定困难,导致注射深度不够,达不到肌肉内,可因脂肪层血运不丰富导致药液滞留。

肌肉注射部位多选择肌肉厚、血液供应丰富、药物易于吸收 、肌注区域无粗大而恒定的血管神经束穿过。而股外侧肌符合此条件,解剖学理论基础:股外侧肌的营养动脉共204支,股外侧皮神经为行于股外侧面较粗大而恒定的皮神经[3]。股外侧肌注射范围大,约2.9cm~3.5cm ×2.6cm~2.2cm大小 , 可供肌注的长度在 l8~20cm,其厚度在 4.0~5.0cm。在股外侧中段 ,肌层厚而筋膜较薄 , 无大血管神经走行 ,总体易暴露,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 ,注射药物能充分吸收 ,减少局部硬结等局部反应 ;减少局部出血、淤血等并发症; 减少神经损伤等严重危害, 因此股外侧肌是婴幼儿安全又理想的疫苗注射部位[4]。适宜较长期的大腿前外侧注射。

综上所述 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在疫苗接种中的优势:①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②脂肪层薄,肌肉丰富,部位较广,可操作性强;③血运循环丰富,疫苗吸收好,局部反应轻,可供多次注射。

目前大部分进口疫苗的说明书建议2岁以下的婴幼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外侧(中间1/3段)。多数发达国家在为2岁以下婴幼儿接种疫苗时选用的也是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我国通过:2011年5月至今潘太欣疫苗应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的临床验证,证明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法值得在我国的疫苗接种中推广使用。这项新技术是工作需要,能更合理的安排接种,能降低接种副反应,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普及,是发展的方向,与国际接轨,受到了国内众多家长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 陈付华 ,刘晓林.臀部肌肉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 46例护理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8): 412.

[2]孙兰兰,王美华,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技巧浅谈[J].社区医学杂志,2009,7 (10):44-45..

[3] 倪振贤,千波, 陈钰,股外侧肌肌注的应用解剖学[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J].1996,18(3):145-146.

[4]贺生,田顺亮,刘荣志,等.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2,24(3):206-207.

上一篇: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循证护理应用于血液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