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时间:2022-10-16 05:17:06

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 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诊断的脂肪肝患者病例20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转氨酶水平进行检测,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脂肪肝组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转氨酶,生化检测,脂肪肝,诊断,价值

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代谢性肝病,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大量沉积[1]。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任何症状,但常伴有肝功能及血脂的改变[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该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和同期健康者展开转氨酶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病例和健康体检者,各抽取

200例。脂肪肝组中有男120例,女80例,年龄22-71岁,平均 36±3岁 ;健康组中有男116 例 ,女84例 ,年龄25-68 岁,平均38±4)岁。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价值。

1.2 研究方法

转氨酶检测采用速率比浊法。受检者采血前3天应严格控制饮食,停止饮酒,养成良好睡眠、作息,采血前空腹12小时以上,不做剧烈运动,采血时患者取坐位。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标本宜在24小时内进行检测。影像学检查由影像科专人用超声诊断分析仪检查肝脏后报告。

1.3 诊断标准:脂肪肝标准参照《超声医学》脂肪肝诊断标准。⑴患者空腹超声检查示肝实质呈点状高回声,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减弱;⑵肝脏中度或轻度肿大,轮廓整齐、平滑,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场细而密,似云雾状改变;⑶肝深部回声衰减+-++;后场回声衰减;⑷肝内血管分布走向不均,显示不清。转氨酶(ALT)>40 U/L 为转氨酶升高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受检者分为男、女两组,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疾病发生率分别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统计发现,脂肪肝组AST水平升高者150例,ALT升高者80例;健康组AST水平升高者2例 ,ALT升高者1例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00%,当肝内脂肪含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可出现脂肪肝。脂肪肝系由多种诱发因素或疾病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代谢性疾病,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肝病,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该病发生较隐匿,通常无特殊不适,常规临场问诊与体查较难发现,加之可由多种诱因引起,故目前其发病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脂肪肝一般可以预防。但若已存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仍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未服用药物加以控制和治疗,较短时期内,该病可迅速发展,造成不可逆的肝损害。因此定期体检可以尽早发现脂肪肝,从而通过早期干预,及时治疗,可阻止肝脏损害发生,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的疾病,其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发于 40-65岁之间。本次调查分析表明,脂肪肝患病率基本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青年阶段呈上升趋势。脂肪肝患者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不注意饮食控制、高脂饮食、肥胖和酗酒有关,而女性内分泌、饮酒少,注重体型,饮食结构偏素、注重自我保健有关[3]。

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 酶,ALT主要存 于肝细胞的线粒体内 ,当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的ALT释放入血液中,使血清酶活性增加。本组结果表明,脂肪肝与ALT指标密不可分,脂肪肝的程度越重,ALT 异常的可能性越大。

一般来说,脂肪肝只是一种病理变化 ,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症状, 一部分病人会有上腹部胀痛、 右上腹轻度不适隐痛等症状, 多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有关。 目前绝大多数脂肪肝的预后良好,但是,长期严重的脂肪肝可因肝内代谢紊乱或脂变的肝细胞压迫肝窦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可引起肝细胞纤维化,其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00%,部分发展为肝硬化[4]。因此,脂肪肝亦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前期病变。 本次调查中脂肪肝患者伴转氨酶升高的占32.80%,值得临床医生高度重视,以便早期诊治, 及时去除病因,防止发生不可逆的肝硬化。对脂肪肝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糖尿病、纠正肥胖、不酗酒等,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热量、糖分、脂肪的摄入。饮食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同时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便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定期体检是对脂肪肝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梁扩寰,李绍白.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5.

[2]陈旭明.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31-32.

[3]崔庆,尹晓红.脂肪肝患者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变化[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7):44-45

[4]王志海.浅谈104例脂肪肝患者谷丙转氨酶及甘油三酯的检验[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6):214-215.

上一篇:B超在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脑血管意外并发偏瘫的康复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