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波:我现在只想感觉美

时间:2022-10-16 05:05:55

“我今年已过四十岁了,最深的体会是四十岁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之前、之后,从价值观到生活状态都有很的大差别,但这种感悟必须是走过后才能说出来,否则就不会这么深刻。”

我是1990年回到中国的,当时给自己定了三个人生目标,可以说,这20年一直在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努力即成为一位国际型学者;成为国际型企业家:成为国际文化使者。我觉得:人如果想在某方面做得好,想挑战自己,只要每天花一小时做一件事,凭着毅力和悟性,几十年后一定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的哲学观

我祖籍浙江,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德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我都在德国的人文环境中浸润着。当然在家也跟母亲说家乡话。

我从小酷爱数学,从15岁开始就喜欢上了哲学,熟读了西方各家各派非常抽象的哲学著作,那些深邃却又散发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思想丰富着我,同时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促使我开始考虑人生。我经常思索诸如人最初是从哪儿来?最后又往哪儿去了?如何能掌握宇宙的真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之类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之初一切是空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19岁那年,因为读过康德的《纯理性》而为宇宙的真理、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所困扰,我背起背包,一头扎进美国西部的荒野之中。3个月游历中,我遭遇过五月飞雪、几乎把人冻毙的恶劣天气,经历过险些被熊袭击的恐怖之夜,在艰苦的野外生活以及生与死的考验中,我领悟到了那些苦苦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生,就是创造意义的过程,也是找感觉的过程。

变化是宇宙的永恒真理,人只有适应变化,并主动去认识、把握和创造变化,才能更好适应和生存。

人有激情才会有动力和创造力,有智慧才能使人懂得如何善用自己的力量。

但在危机或者机遇面前,人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只有懂得冷静和自我控制,才能够运用智慧去争取成功。1990年我回到中国,来到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在那几年里,我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各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其中老子的学说对我启发最大人的一切要从变化出发,不要害怕变化,要迎接并创造变化,这样才能把握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兵法中所体现的传统智慧,促使我形成了动态平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我的人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我把其精髓概括为:“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动态中求平衡”。变化提供压力也提供机会,而如何把握这种机遇,就看你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在实现你的选择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虽然万物在变化,但都是为了找到平衡。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不能失去平衡。所以,我是结合了东西方哲学精华,尤其汲取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后,提出“动态平衡论”。

我的华商公司标志很像阴阳,是我在飞机上设计的,寓意万物都在变化,但最终都在求平衡。这形象地阐释了“动态平衡论”。我在96年提出企业文化理论变化中求发展,动态中求生存。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给客户、员工、股东、社会都要创造价值,但各方利益点不同,学问就在于如何把握平衡点,把握度,才能双赢,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企业是滚动的球,作为个人要跟着球一起动,否则会摔下来,所以企业用人很简单:谁创造价值大就用谁,谁心理平衡就留谁。

“动态平衡论”带给我很多人生启示,其实人忙忙碌碌为什么?就为了心理感觉平衡。人生在世,静态平衡不可能实现,只能不断设计小目标,实现动态平衡。不管是植物还是有生命的生物,世间万物都要保持平衡。人们追来追去,就是为了一个平衡点,失衡就有可能失态,因为人的本性是善恶均有,再善良的人也会做坏事,再恶的人有好环境也会做好事。保持平衡是一件艺术的事,很难保持,所以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目标,是人生活的动力

因为我有东西方文化双重背景,我不过于强调民族主义。90年世界已开始出现全球化趋势,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欧共体对企业与物流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立足中国,但最后还是要走向世界,所以每个地球人都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公民来看待,大家肩上的责任都是一样的,如环保、和平等。中国人想做一个世界的公民,首先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帮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形象要靠对方认同,而不是一味宣传“民族性”。

因此,我给自己确立的三个目标都带有“国际性”。

在大的计划指引下,我每年都做小调整,很快收到成效。1996年开始,三个目标的框架基本形成。在出书和写文章方面,当时我作为北大经济学院外国专家局最年轻的副教授,出版专著《企业兵法管理》;2004年出版《商战新论》。作为学者,我在德国大学里作为客座教授,专门讲授中国兵法,这是一门本科和研究生都会修习的课程。兵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自然成为我这20年不间断的研究课题;另外一个不停看书、研究的课题,是跨文化管理,今年下半年准备出版《中国与西欧企业文化研究比较》,明年上半年还准备出一本文化导向论的相关书籍。我还想在德国大学再开一门跨文化管理的课程。我已经意识到,跨文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在经营管理企业方面,我最深的体会是:做任何事不一定要伟大、轰动,只要有意义、和别人有区别,即使是小事也可以。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找感受,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辉煌与否,而在于如何感受。这其实是我给自己的人生挑战,但挑战不能过大,要能实现,这样才易于把握平衡。我不追求极端,从没有过“我在这个行业要做到最大”的想法。我经营过十几个行业,从投资咨询与并购到贸易、做实业建工厂,金融,现在做文化艺术,跨度很大,每个行业都留下了我的痕迹;从国外到国内,我都有企业和工厂,而且还是国内惟一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外籍董事长。我只是需要尝试,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体验人生,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取向。

在文化使者方面,我94、95年就开始在北大搞文化项目,后来开始做大项目;德国汽车协会和中国汽车协会合作,今年4月组织中国各省画家去日本,以及其他省与省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在英国、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和知名企业做报告时,倾力宣传中国文化,因为我觉得做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表演舞台,一小时内你可以尽情发挥,这对于树立中国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崛起是综合形象的崛起,如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品牌,受益者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我在德国长大,知道外国人喜欢听什么,人必须认知对方,知道对方想听什么,喜欢什么,才可能直抵其心扉。

40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比较一下我的40岁前后,40岁之前我总结了人生几大难:选择、自我控制、

平衡点的把握;40岁之后人生几大欢乐:追求灵魂解放、找到美的感觉,把握人生平衡。40岁之前结交朋友,看的是谁能给我带来利益,40岁之后,看的是谁能给我带来快乐。

40岁之前,我做事目标性很强,认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无非就是事业成功。成就和金钱,多少都有些与名利挂钩。因为好奇心重,对各方面知识都很渴望,所以处于不断的体验之中,找的感觉就是事业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状况就是:把生活工作化,把工作职业化。

经历了人生的历练,40岁之后再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把工作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现在,我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生活,比如前一阵子出国谈判,我就带着好朋友、助理和儿子一道,谈判工作几乎全部由助理承担,我主要带着朋友和儿子去旅游、度假。就这样,生活慢慢转向于品酒、聊天、赏书画、运动,捡起了丢失许久的爱好,旅游、度假、滑雪、高尔夫、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没有了具体的目标,只有大方向。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找到美好的感觉,其中最注重的是感情的经营。感情有三方面:亲情,友情、交情,人总会遇到困惑,需要和朋友交流,人的内心最终还是需要一种单纯和美好的力量,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才感到充实。快乐、幸福,愉快,归根结蒂是人的终极追求。现在社会发展过快,人对物质的追求过多,就会忽略感情的经营。而现代人最需要的是灵感与自由。因为人越放松,思想越容易提升,越容易把事情做得漂亮。而当人开始追求美好的感觉时,看事情的深度会不同,会抓到事情的本质。从知识的积累到经过感悟把知识上升到智慧,用艺术的感觉去体会,智慧产生的能量更大。心态转变后,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变小了,也更健康了,学会了如何不把压力转移到身体之内,这样压力就不会影响我正常思考问题。

总之,现在的我看书做学问不能丢,运动不能丢,与家人朋友的感情不能丢,其他变得可有可无了。我认为人的一生,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有几点不能变:对生活的激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特殊的感觉。

人最可贵的是追求自由,能自由支配时间与实现自我。年轻时只有目的,没有自我,是目标的奴才。自我不是自私,是找到自己的感受。现在的我更愿意为感情、感觉,付出代价。

上一篇:矫玫:时间公主 下一篇:埃及大使的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