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少年”:一种阳光评价的校本实践

时间:2022-10-16 04:46:15

“至美少年”:一种阳光评价的校本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已成为教育的大势所趋。为此,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推进“阳光评价”实验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而建设大马路小学更是具有前瞻性地在2013年就启动了“至美少年”评价机制的探索。2014年,学校正式全方位开展并践行“至美少年”评比活动,让学生在“争美”“致远”中,勇做“美少年”,开启了阳光评价改革的校本探索帷幕。

一场成为人生回忆的颁章典礼

这一天是学年最后一天,也是建设大马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母校的最后一天。为了欢送这帮即将毕业的孩子,学校特地举行了毕业暨表彰典礼。

在温暖的舞台灯光下,活动徐徐拉开序幕。主持人手拿红色颁奖名单出场了,一个个毕业班的孩子都紧张了起来――因为那上面可能印着他们的名字。为了成为那名单上的名字,孩子们已经整整努力了两年。自从吴校长提出“至美少年”评选活动开始,大家就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这一光荣的称号,尤其希望获得那一枚珍贵的“至美少年”奖章。

舞台的音响中终于传来主持人的声音,听到自己名字的孩子一个个按照老师的指引,快步走向舞台中央。他们胸佩鲜红的,印着“建设大马路小学至美少年”几个金黄大字的绶带,接受着同学们的欢呼和掌声。

掌声中,吴校长走上了舞台,为获得表彰的孩子在绶带上别上“至美少年”勋章。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一阵一阵传来,获奖的同学们既兴奋又紧张。望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望着父母亲骄傲的神色,台上的孩子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颁奖完毕,这些“至美少年”们在谢过校长和同学们后,欣然走下了舞台……事后,已就读广州名校执信中学的刘思婷回忆说:“我的小学阶段是在建设大马路小学度过的。对于我而言,‘毕业’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名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留恋。对于朝夕相伴的同学,对于兢兢业业的老师,对于作育英才的校园,我心存依恋与感恩,而每次都让我回想起这一切的,就是被我珍藏在抽屉里的‘至美少年’勋章。”

一项着眼主动“生长”的评价改革

及至目前,建设大马路小学“至美少年”评选已时近两年,而它的萌生和发展其实远不止两年时间。早在十多年前,吴小兰校长在新西兰进行学术交流,她所寄宿的家庭里有个残疾的孩子,就读的却是镇上很优质的中学,同学们都是身体正常的孩子。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残疾孩子在学校里跟其他同学没两样,努力学习,有很多朋友,且谈论自己的学校时总是一副很骄傲的样子。

吴校长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这个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于是经常跟他聊天,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学校会给特别优秀的孩子颁发一枚勋章――但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这枚勋章。凡获此勋章者,都可以日日佩戴着它,这样别的学生和老师只要看到勋章,就会知道佩戴者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吴校长一下子理解了那个残疾孩子――是学校里积极正向的阳光评价方式,给了他健康向上的乐观情怀。

这种精神勉励法给了吴校长极大启发。她认为,目前国内评选的“三好学生”以及各类积极分子,都没办法完全考虑到每个孩子的需要。然而,既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有教无类,我们的评价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孩子们方方面面的特长。教育教学的评价改革的念头开始在吴校长的心头点燃。

回国后,在多元智能、积极心理学及全纳教育等理论的指引下,吴校长带领老师们制定了“至美少年”学生评比方案,开始了阳光评价的改革探索。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将学生个人评选方式由被动的推荐改为主动申请。开始时,学校每学期提供12个申请项目,如果一学年度能获得其中10项,就将授予“致远十美少年”称号,这等同于过去的“三好学生”。

“致远”这一称号,源自校名“建设大马路”。当时,有教育专家建议从校名的含义出发,建设一条让孩子们走得“更实、更宽、更远”的大马路。其中“更实”是指基础知识要扎实,“更宽”是指全面发展,“更远”是指要为成长奠基,并由此而延伸出“至美文化”“致远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学校建立了完备的“十二美”少年评价标准,形成了目前的“至美少年”系列评价。

相应地,同学们只要积极参加评比,发挥各自长处,保持学习信心,在一学年里分别拿到十个“美少年”称号,就可以在年度评选中获得“至美少年”勋章。

一种需要相互“发现”的品质蝶变

第一次举行“至美少年”评比时,有很多同学问:“老师,我觉得都没达到标准,怎么办?”“老师,我觉得我都达到了,是不是都可以评呢?”类似问题很多。由于学生习惯了以前的“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习惯了由老师决定谁做得好,谁该被表扬,因此当突然有了决定权的时候,一下子不知该如何是好了。而这也正是“至美少年”评选的意义所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有意识地将评选标准具体化、生活化,让他们以此为对照来规范自身行为。

有一个孩子在上学期的“至美少年”评比时,觉得自己全都达标了,因此在全部项目里都有自荐,但在小组评比时,同伴们却只同意推荐四个项目。她很生气,也很困惑,觉得自己明明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同学们为什么就是不同意呢?对此,一个组员解释说,做值日时,你没有准时倒垃圾,让班级扣了分。另一个孩子说,因为你的迟到,导致我们没有评上“文明班”。她一时无言以对――没想到同学们观察得那么仔细!但她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变成同学们心中的“至美少年”。结果第二年评比时,她很谦虚地自荐了八个项目,而小组同学却帮她推荐了十个项目。有个组员说,上一次午休排队时,你最后一个离开课室,还顺手关上了风扇,达到了“环美少年”标准。另一个组员说,你上次画的画不是被老师贴出来展览过吗?达到了“画美少年”的评选标准。就这样,这个孩子在“至美少年”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在同伴的督促和鼓励下,逐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至美少年”。

当然,从学校的初衷看,“至美少年”评价并非要让所有孩子都达到“至美少年”的标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同学相互监督、相互评价,以此达到“至美少年”的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力潜能,这形成了人的差异,因此评价时应综合评价。而积极心理学派的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则指出,当孩子周围的环境和教师、同学及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评价应指向支持鼓励与建立信心。“至美少年”的评比,正是多元智能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应用,它让孩子们在不断“争美”中逐步内化品质,提升能力,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上一篇:平稳度过“适应期” 促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的发展 下一篇:城市管理数据化内容体系的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