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数对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6 12:57:11

有序数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和游戏实践,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和意义,会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具体物体的位置。

2.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位置确定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经历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感受数字、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感受利用代数方法表示位置,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同时也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3.情感态度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以及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有序数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坐标的本质就是一个有序数对。本节主要内容为有序数对的概念、写法,利用有序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有序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到有序数对和平面内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用有序数对准确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体会有序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有序数对中由主观确定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规定好的有序数对中两个数字的正确的顺序。确定有序数对(a,b)中两数的顺序,它是用有序数对正确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关键。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突破重点,使难点不再难学。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有序数对是初次学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数轴),本课可以看成是这一知识的扩充及引申,所以本课以数轴引入。七年级学生年纪小,对新事物好奇心强,爱动脑,聪明好动,所以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丰富的实例引入到用来巩固知识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下消化知识点,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好的利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本课学习方法侧重于主动参与,积极动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应在课前搜集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年纪小,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有序数对”具有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等特点,本课采用引导发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先从实际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利用一对数确定位置的例子,从中学习有序数对,用数学的思维和语言概括总结有序数对,再通过利用有序数对表示教室内学生位置等实践活动来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最后配以适当书面练习及课外阅读。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可以明确有序数对的概念,利用有序数对正确解答数学问题,了解有序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介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如(a,b,c,…)的数组模型。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本课应用的教学媒体和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板书、课件、实物、图片等。在引入时,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和实物来向学生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有序数对,使学生在实物中抽象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有序数对的理解及初步应用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最后利用幻灯片快速展示书面练习内容,以减少课堂内时间的无效流失。板书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为主,重要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粉笔书写以引起学生重视,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练习或书写学生小结内容。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素材要及时肯定并选择与课程相关度高,有意义的素材在课堂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八、板书设计

九、练习设计

本课练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在教室内以实践活动方式开展,首先按先排后列的顺序找同学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有序数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说一个有序数对请相应位置的同学起立示意。然后改变顺序,改为先列后排,重复前面练习。这样安排使学生熟练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有序数对与平面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明确有序数对中的数字的顺序是人为主观规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二是教科书上课后练习。本课练习的突出特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会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均有所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