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模仿的应用

时间:2022-10-16 12:44:37

初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模仿的应用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序、有情、有度地表达,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这需要教师适当运用模仿的办法,通过对范文的模仿,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语文习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模仿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62

虽然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但模仿的兴趣和能力都较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引入模仿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慢慢掌握遣词造句、情节构思、感情把握等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一、模仿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所在

1. 模仿教学顺应了小学生爱好模仿的天性

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模仿――改进――再模仿――再改进”的过程。相比成年人而言,小学生刚刚进入人生起点,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都有诸多局限,而模仿却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采用模仿手段开展习作教学,从客观上来看,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也是符合小学生喜欢模仿这一特质的,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

2. 模仿教学符合语言文字积累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模仿别人发音的口型,能学会语言;模仿别人写字的笔画,能学会文字。让学生模仿原作者的作品,能够让学生比较快速地掌握词语、句式、段落的运用技巧,慢慢形成比较成熟的语感,积累下更多的写作素材。比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丹顶鹤》,文中有对丹顶鹤外形的描写,色彩感强、形象生动,教师据此可以安排学生在脑海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出它可爱的样子。冬天也快来了,丹顶鹤迈着优雅的步子走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样引导学生拓展观察视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描写大自然的方法。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模仿的具体途径

1. 正式模仿前,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范文

模仿不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范文,掌握范文描写一样事物的具体手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模仿。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提问式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范文。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课文里都写了哪些秋天的事物”(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在学生答完后,又可以问学生“课文中的梨树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东西?”(金黄色、像灯笼)、“课文中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东西?”(红红的、像脸颊)等,慢慢地引导学生找到范文表达的方式,为下一步的模仿积累感知体会。

2. 模仿的具体方法

在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充分观察和理解后,可以按照“由易而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学生开展模仿。首先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的主题,即模仿范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物来写的。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珍珠泉》,以自然景观为描写主题,对珍珠泉的美丽形象进行了描述,由此可以让学生转换主题,以曾经去过的一个景点为对象,描写相应的场景。其次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的表达手法,即模仿范文用什么样的修辞、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事物的。比如,《秋天的图画》中,用了一系列拟物(人)化、色彩性的词语,由此可以让学生以这种办法去描写春天、夏天、冬天。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模仿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在思想上正确看待模仿教学

虽然模仿可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有些教师的观念里,还存在着两个认识误区:有的教师认为,模仿过于封闭、机械,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甚至把模仿与抄袭划等号;有的教师认为,模仿是提高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唯一途径,学生通过模仿,确实在短时间内“写”出了文章,比以往其他手段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两种认识都不可取。模仿只是一种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手段,它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好。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照教学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有针对性、有适度地安排学生开展模仿。在模仿的同时,还要将写与读、写与看、写与听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2. 在方式上要善于综合运用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成长有其特定规律,一般而言,都是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实到虚。比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只能一句一句理解文章;到三、四年级时,可以一段一段地理解文章;到五、六年级时,就可以整篇理解文章了。因此,在开展模仿时,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时间特征进行,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可安排模仿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可安排模仿一段话;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安排模仿一篇文章。同时,模仿的具体部分也要根据情况调整,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模仿主题思想、模仿修辞方式、模仿开头结尾等,要相互交叉,让学生尝试所有模仿形式,提高对习作的驾驭能力。

3. 要适时提高模仿的难度

模仿好比一块“敲门砖”,帮助小学生进入语文习作的空间,但是要提高语文习作水平,还必须有一个向上提升的“梯子”,而循序渐进地增加模仿难度,就起着“梯子”的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在安排模仿一些句子的时候,可以丰富模仿的内容,适当增加句子的字数;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拓展段落模仿的范围,增加段落模仿的长度;对高年级学生,在安排整篇模仿的同时,可以安排一些段落精细模仿,提高学生习作的精品意识,比如笔者在教授《假如没有灰尘》时,就要求学生模仿习作一篇题为《假如没有XX》的文章,并要求学生着重模仿范文最后一段,把“假如没有XX”的后果、原因等,用直白、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模仿兴趣。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而言,要充分和科学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质,帮助小学生逐步提高语文习作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山镇中心小学 221344)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如何利用农村教学资源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