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婴幼儿的临床护理与治疗

时间:2022-10-16 12:38:19

哭闹婴幼儿的临床护理与治疗

摘要:婴幼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哭啼却是表达需求或者痛苦的一种语言形式。临床研究表明,婴幼儿啼哭有的是表达生理需求,有的则是疾病的反应。特别是对于比较小的婴幼儿来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只能以哭闹来表达其痛苦。而家长往往对孩子剧烈的哭闹表现的手足无措,心焦如焚。实际上哭闹并不完全属于病态,一切刺激和精神上的冲动都可以引起婴儿哭闹。但有些婴幼儿疾病,哭闹往往为主要的或早期的症状之一。故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应细致观察,加以区分,引起重视,以免延误病情。

关键词:哭闹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4-01

现将我们在婴幼儿实际护理工作中总结的一些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正确判断婴幼儿非疾病哭闹的原因

从临床观察,实际护理,我们大体上可将婴幼儿哭闹分为两种:一方面,非疾病因素:包括饥饿、口渴、情绪变化、尿布潮湿、睡眠不足、过冷、过热、蚊虫叮咬或大便前哭闹等生理或外界刺激引起;或是因为要抱、要哄等心理需要未给予满足等。非疾病因素哭闹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为哭声响亮、婉转有力、时间短暂、有一定节奏感.哭时面色正常而红润。不同的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哭闹时间及伴随症状。最常见的集中表现形式有:饥渴性啼哭,婴儿饥饿或口渴时常会啼哭。表现为哭声宏亮,面色正常,在啼哭 间隙中有吮指、啃拳的动作,哺乳喂食后哭声立即停止;需求性哭闹,哭声有力,面色正常,可伴有不适部位的肢体扭动。常在护理不当时发生,如养成让人抱的习惯、衣着过紧或粗硬、过热或过冷、尿布打湿以及离开了亲人等,婴幼儿会用哭声表示不满;要挟性哭闹,属于“有意识”哭闹,哭声时大时小,有人时会大声哭,无人时可能哭声小些。当不能满足其某种要求时,婴幼儿常以哭为手段,并有耍赖等动作;惊吓性哭闹:在受到强大声响刺激或见 到害怕的事物时,婴幼儿会忽然发出哭喊,同时表情有惊恐状。

2 婴幼儿疾病因素哭闹的临床表现

另一方面,疾病因素: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都可发生哭闹。其中以腹痛、头痛及口腔疼痛等较为多见。其次可为耳部疾患和皮肤损伤或皮肤病变等。其临床特点是哭声不连贯。突然而剧烈,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可有尖叫或不停嚎叫,伴有极度不安,面色苍白,表情痛苦,不能用玩具逗引或饮水、进食等方法止哭。此时应注意哭闹的声调、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体征。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等所致,患儿可出现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此时应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并及时通知医生。如怀疑颅内出血,应尽量少搬动头部;感染,多种感染亦可引起患儿烦躁、哭闹,特别应注意隐藏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灶或损伤,如颈部、腋窝、背部、臀部、肛周等有无破溃等。如有,应给予温水清洗,晾干后涂以百多邦软膏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症,较常见的是低钙性哭闹,多在夜间惊哭、惊叫或烦躁不安,可伴有佝偻病体征。全身性营养不良所致的哭声多低弱或似猫叫;五官疾病,婴幼儿最易患鹅口疮和中耳炎。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患儿会因吮乳疼痛而导致啼哭,多数是进食即哭;服用某些药物,如婴幼儿服用阿司匹林,因药物中的咖啡因有兴奋作用,可导致躁动不安,哭闹不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啼哭声音较小或伴有声音嘶、唇周发紫、发育状况不佳。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应该细致、认真的观察患儿病情,根据临床表现作出患儿哭闹为疾病因素或是为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若发现哭闹伴有异常表现时,再适当护理的同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3 采取正确的哭闹护理措施

首先针对非疾病性哭闹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哭闹的原因,及时给于患儿合适的护理。如注意饮食量是否足够,吸吮母乳是否够时问,勤喂水,使患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身体及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同时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使患儿感到舒适;对于要挟性的哭闹,要用温柔和蔼的态度他讲话,分散其注意力,要耐心讲道理,鼓励他做听话的好孩子,而不能有求必应。无条件迁就,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安静而用种种谎言来恐吓。

其次针对婴幼儿疾病性哭闹要提高认识,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婴儿哭闹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引起哭闹的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原发病灶积极进行处理,防止增加痛苦和延误病情。如腹痛时。应仔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并结合病史,腹痛时的伴发症状如发热、呕吐、吐出物性质、便秘、便血、大便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处理;口痛时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以冲洗口腔并冲淡体内毒素,避免吃热硬等刺激性食物。护理过程中,在不影响病情观察之下,根据医嘱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如果要进行各种穿刺治疗,护理动作应轻巧、娴熟,提高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婴幼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哭闹是婴幼儿表现自己状态的一种形式,甚至莫名其妙的啼哭,可引起家长的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作为护理者要,指导家长从婴儿哭闹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哭闹。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哭闹表达的方式及内容也有变化。做为家长应掌握宝宝哭闹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将哭闹转化为与宝宝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使宝宝在安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彤. 观哭闹 查病因[J]. 启蒙(0-3岁). 2009(11)

[2] 叶培. 小儿高热的鉴别诊断和急救处理[J]. 广西医学. 1978(01)

[3] 吴润晖.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J]. 中国社区医师. 2004(19)

上一篇:对剖宫产产妇手术后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探索 下一篇:72例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