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野草》语言的曲折美

时间:2022-10-16 12:32:04

论《野草》语言的曲折美

【摘要】作为鲁迅的唯一一本曲折幽晦的散文诗集,《野草》的语言中蕴藏着引人入胜的曲折美。鲁迅在创作中运用含蓄委婉的措辞构建出散文诗集《野草》曲折深沉,而又洋溢着动人诗情美的语言。这一种曲折笔致,服从于鲁迅的抒情需要的同时,也是散文诗这种体裁自身所具备的特性。

【关键词】《野草》 曲折美 含蓄委婉

一、前言

《野草》作为鲁迅唯一一部散文诗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鲁迅内心世界的苦闷与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部散文诗集中,有着含蓄委婉的措辞,矛盾对立的悖论以及反复运用连词“然而”造成的曲折效果。因此读《野草》这一部散文诗集,读者往往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一部诗集的语言很美。这种语言的美感就是曲折之美。

诚然,曲折的笔致使得《野草》获得了“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但鲁迅创作《野草》,其目标的阅读受众是群众,而曲折的笔致往往会加大其散文诗中思想内容传达的难度,那为何他仍选择用这样曲折内敛的语言进行表达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鲁迅本身创作偏向、二是他在特殊时期抒发感情的需要,三是《野草》作为散文诗集这种体裁的要求。

鲁迅曾批评过清末谴责小说的语言,认为这些作品的语言最大的毛病就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即是指这些作品的语言都过于直白而缺少含蓄曲折的笔致。鲁迅不仅在文学批评中表达自己的这一观点,他在给李霁野的一封信里,也表露过自己对作品语言曲折含蓄的偏向。鲁迅在信中曾指出《生活!》一篇小说的结尾一句话这喊声里似乎有着双关的意义不够含蓄。鲁迅是这样解释的:“我以为这‘双关’二字,将全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所有蕴蓄,有被其打破之虑。我想将它改为‘含着别样’或‘含着几样’。”鲁迅在这里指出的是小说,然而根据诗的特性,其语言也许更应要做到曲折含蓄。因此,在《野草》创作中,鲁迅力避“辞气浮露”的弊病,力求在含蓄曲折的语言中包含更深的诗意。正是这种要求,使得《野草》这部散文诗集的笔致曲折而含蓄。

委婉的措辞在《野草》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题辞》中对“充实与含蓄”的表达,又如《秋夜》中对两棵枣树的描绘。鲁迅,正是采用这种不直陈本义,而用委婉之词烘托或暗示以使人细细揣摩的措辞,达到《野草》曲折笔致的构建。

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 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为什么难以直说呢?不直说,鲁迅又采取了何种方式去说呢?

鲁迅的难以直说,实际上是因为他在《野草》中所蕴含的自身哲学的不易说,因为无言以对,言不能尽意,“思到深处是孤独”的语言困境,让鲁迅在创作野草时不得不使用曲折含蓄的语言。然而,鲁迅并没有选择放弃表达自己“哲学”思想与抒感的创作。“这样一位认真的艺术家是不会像当时的青年作家那样直抒自己受挫折的感情的,他必须找到能够包容他哲学沉思的适当形式,必须构建其适合这一目的的语言。”认真的鲁迅,在创作《野草》的过程中,选择了曲折的措辞,构建出达到能够包容他哲学沉思与思想情感的语言。

《野草》中散文诗,有许多迂回措辞的存在。在鲁迅开始创作《野草》第一篇散文诗《秋夜》时,就使用了曲折的语言表达: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秋夜》中的“我”,在后园中看到了枣树胜利地战胜了夜空:天空不安得仿佛想离开人间,月亮也窘得发白地暗暗躲避,连那夜游的恶鸟也飞走了。面对枣树的胜利,“我”给予快慰的笑声:“我忽然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笑声明明是由“我”发出的,然而这笑声在鲁迅的笔下却被描写成是从别处发出的。接着,鲁迅并没有选择进行解释这“吃吃地”笑声是从我嘴里发出的,反而是转写笑声之轻与周围之静,然后才为读者揭示这笑声的来处:“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在迂回地描写了笑声以后,鲁迅并没有选择为读者揭示笑声来源,反而是写这笑声引起了四周的应和,这样的描写,以动衬静地表现出周围环境的沉寂,同时又委婉地表达出鲁迅孤军奋战的心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曲折的笔致,一方面增强了文章诗意抒情的气氛,取得了比直接描写“我”发出笑声所不可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鲁迅抒发自己孤军奋战心情、以及对“枣树”所象征的革命战士不屈战斗精神的颂赞的情感抒发需要。

《野草》中如《希望》一文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相互徘徊而最终表达希望之意,《题辞》中的空虚与充实的不断转换蕴含作者深沉情怀……都是鲁迅曲折笔致的体现。有人将这种曲折的诗的表现方法看作是恶趣味的败笔,然而这一看法,是对这种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产生隔阂。实际上,鲁迅采用委婉的措辞,更多是为了满足抒情的需要。这种委婉的措辞,使《野草》的语言达到了韵致含蓄,笔有藏锋的效果。迂回曲折的作品语言让读者不自觉地停留下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品读这些语句,达到了与作者一同完成诗歌形象与内涵的创造,从而体味到深藏这曲折语言背后的无尽情怀。

《野草》这一部散文诗集,曾被冯雪峰评价是具有“艺术的高度优美性”的,而构成它“艺术的高度优美性”这一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为语言美中的曲折笔致。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特性的曲折笔致为《野草》带来了委婉而诗情的语言美。象征手法的运用,带来了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隐喻而含蓄意象背后传达出作者的背后的思想蕴含。这样的一种含蓄曲折的语言,一方面能够满足诗歌体裁所要求的韵致含蓄,达到与平铺直叙所不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服从于作者抒情的需要,使读者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鲁迅生命哲学与思想情感的弦外音、言外意。

【参考文献】

[1]冯雪峰.《回忆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鲁迅.《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孙玉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5]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东洲草堂文钞》卷五[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

上一篇:认知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隐喻解读 下一篇:积分激励训练法在高校乒乓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