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十年十年展望”

时间:2022-10-16 12:31:23

重庆篇

西部大开发与重庆新政

西部大开发十年,重庆,伴随着直辖的春风,基本完成T中央交办的三峡库区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农村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四件大事”。

这十年,重庆的GDP总量翻7两番,建成7“二环七射”高速公路骨架网,铁路营运里程突破l 200公里,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j00天,城乡居民收入是十年前的两倍多……

西部大开发新十年,重庆,又将如何开拓?

“提升”,是重庆新十年的关键词。“重庆行动”表现在“六个提升”上:基础设施,由突破瓶颈向提升基础保障能力转变;产业发展,由培育特色产业向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农村发展,由突破扶贫开发难点向提升统筹城乡能力转变;生态环境,由控制恶化趋势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对外开放,由营造环境向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改善民生,由着力解决百姓急难问题向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转变。

与“六个提升”相对应的是“六大目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西部产业高地,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谐重庆”。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我们在展望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五个重庆”建设的美丽愿景时,我们也惊叹着这两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施行的一系列新政:谋划中国内陆唯一的部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改革户籍,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交巡警合一警务制度改革,催化微型企业,启动两翼农民万元增收工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掀起了一波波改革浪潮,创造了若干个“全国第一”,轰轰烈烈,成效明显,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探索“重庆模式”,重庆市委、市政府拔荆斩棘,施行的一系列“重庆新政”又有怎样的奥妙,如此快速地推动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向前发展?

两江新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

重庆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含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北部新区、北碚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650平方公里。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指出:

“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提升重庆经济实力竞争力,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西部开发开放新模式

国家赋予重庆两江新区三大使命:一是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是成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纵深推进的“发动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三是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两江新区必须在产业带动、要素辐射、功能影响和试验探路等方面发挥‘发展极’和‘带动极’的双重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认为。

产业带动。重庆两江新区将着力打造先进制造基地、都市综合功能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特色板块,形成轨道交通、核电风电等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加上部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形成“5+3”战略性产业布局。

要素辐射。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必须增强其在西部要素资源的辐射力和引领发展的认同感。高度集聚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特别是建立面向西部以至全国的创新型要素市场,使各地要素资源在快速流动中不断增值。

功能影响。作为部级重点开发开放平台,两江新区必须发挥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唯一保税港区和全国第四大国际机场、内河最大航运中心等优势,为西部地区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和物流服务。

试验探路。用好、用够、用活国务院给予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及比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政策。利用好先行先试这把“金钥匙”,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科学示范。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以低碳经济、自主创新为方向,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建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新区。在城市建设上,

以全球视野、国际水准高起点规划,着眼于新区建设一百年不落后,打造一系列传世精品。

为何重庆两江新区能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发动机”?

“我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李勇向记者介绍,第一,新时期需要探索内生型改革经验。我国迄今为止的综合改革试验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获得的经验也主要是外向型经验,现阶段需要将外向型经验和内生型经验结合起来。第二,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尚待破题。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建设可增强统筹能力,加快建立内陆地区开放的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第三,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设立重庆两江新区,就是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不断积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

中国改革发展的热点、亮点区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一到重庆执政就开始着手调研如何建立重庆两江新区,思考这里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门户的基础。

首先,重庆区位交通优越,两江新区拥有面向国际,连接、辐射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必将能形成航空、港口和铁路三大交通枢纽。

自然禀赋优良。一是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是西部地区的人文之都、时尚之都和魅力之都。二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一直为西南经济重镇,综合实力在西部名列前茅。三是重庆的人力、土地、水电气等综合成本只有沿海地区的60%左右,而且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治安环境、政务环境和服务环境优良,是投资者、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起步基础较好。相比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白手起家”,重庆两江新区可谓起势不凡:内陆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已封关运行,西部重要的江北嘴金融商贸区已轮廓初显,西部最大的悦来会展中心已开工建设,长安、海尔等一批知名企业已扎根,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已有相当规模。2009年GDP约800亿元,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之初的13倍和4倍。

政策优势明显。重庆两江新区除享受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所有政策外,还叠加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主要有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产业扶持、贷款融资、技术开发、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等十大类。全国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开放创新的投资环境,必将给两江新区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两江新区的建设时间表是到2020年,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

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GDP达到6000亿元,工业销售值10000亿元。

记者在2010年9月15日重庆市工业促进局提供的一份数据看到,目前两江新区招商成效显著,已经有近10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正在签约入驻;在谈工业类项目100多个,拟签约项目约30个,涉及金额已过1000亿元。

在国家吹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军号角的时刻,重庆两江新区应运而生,它必将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地区。

重庆两江新区顺风远航!

千万农民转户进城

2010年7月27日,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这意味着重庆在破解统筹城乡最核心命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重庆此番大手笔“户改”的目的则是,将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

两个阶段:实现千万人转户

重庆“户改”分为两个阶段。预计明年将有338万农民工率先拿到城市户口。而在未来10年的时间内,1000万重庆农民将有望变成市民。

2010年到2011年为第一个阶段,将重点推进338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及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到2020年,在此期间,将进一步放宽城镇人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籍人口比重提升到60%,主城区聚集城镇居民达到1000万人,区县城聚集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聚集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自由互通、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准入条件:简单宽松

农民转户进城,需要哪些条件呢?根据改革方案,重庆主城区的农民变市民需要申请人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者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

而对于远郊区县城的农民来说,标准放宽为务工经商3年以上,投资3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此外,居住在乡镇的农村居民只要自愿,就可以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新闻会上对媒体分析说,重庆户籍准入条件实现了几个方面的重大创新突破:一是允许租房落户,为多年在城镇务工经商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创造了条件;二是乡镇落户全面放开,畅通了户籍转移通道;三是放宽了购房入户条件和投资兴办实业入户条件。

比较而言,重庆可谓是全国城镇户籍准人条件最宽松的城市之一。

过渡期:不让农民裸身出村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全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曾说,

“重庆的城镇化并不是城镇的简单扩张,而是要让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009年重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29%,已落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重庆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出现实质性转变,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并形成了困扰社会发展的农民工问题。而重庆城市化的重心是要解决农民变市民的问题,使‘新市民’共享城镇发展的成果。”

如何保障刚进城的“新市民”和城里人享受“同城待遇”呢?

为此重庆市政府特别设计了一套“335”政策:第一个“3”为“三年过渡”,转为城镇市民的农民,最长3年内可以继续保留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第二个“3”是三项保留。首先是可以继续保留农村林地的使用权;其次是可以继续享受计划生育扶助政策;此外,农民目前享受的各种农村种粮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在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经营权之前仍继续保留。

“5”指的是农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和医疗政策,实现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是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促进农民转户进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农民转户的后顾之忧,避免把转户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二是为实现转户居民的保障置换腾出时间,一般需要2-3年。三是确保城乡居民身份的平稳过渡。

对此,重庆市社科院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所所长许玉明认为,“设立3年农村土地退出过渡期的安排,是重庆‘户改’的重大创新和突破,避免了在农民退地问题上‘急转身’,符合工业化、城镇化的渐进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如果最终让进城的农民老了还回归农村,没有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市民待遇,那城市化过程就是失败的。”

大批农民进城,是否会成为城市新的失业人群呢?据重庆市政府测算:按目前重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将增加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工作职位在数量上有保障;加上转户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本身已有工作岗位,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进城即失业”现象。收益:至少带来三方面

据重庆市综合测算,让1000万农民进城至少可为重庆带来三方面收益:

首先可以直接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一般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只有城镇居民的1/3至1/4,今明两年重庆的300多万农民进城以后,一个人消费每年至少比在农村多1万元,300万农民进城,每年都会新增300亿元的持续内需拉动。

第二,大量农民进城对守住耕地红线有好处。重庆市农委的计算表明,重庆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并退出宅基地,可节约建设用地170平方米,如果未来10年重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就可以复垦增加耕地250多万亩。

第三,可以增加留在农村的农民收入。1000万农民进城了,农村的耕地就由2000万人来种变成1000万人种,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可增加农民收入。人均耕地和产出相应翻番,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幅提高。

此外,还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一体化,既可以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又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降低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不再在城市与农村来来回回,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等。

许玉明说,国家赋予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要权力。试验区试验什么?就是要试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流转、以农民工为突破口促进城乡一体化等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户改”就是在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

公租房探索

在许多大城市,有这么一个群体,

收入低、住房差,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商品房;或刚步出校门,买房一下掏不出那么多钱;或到城里打工,收入离买商品房还差老远……

很难想象,这些人能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配套齐备的居民社区安居乐业。但是重庆首创的公租房保障制,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公租房新政如何诞生

近几年,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商品房“蒸蒸日上”的“钱景”下,重庆市政府却大规模建起了公租房。如此惠民新政是如何酝酿产生的呢?

2009年12月20日,在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冶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强调:解决住房保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要让城乡老百姓都有房子住。

2010年1月5日,元旦假期后上班的第二天。市长黄奇帆召集市级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市委的决定,专题研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问题。

1月11日,市委89次常委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公共租赁房建设初步方案的汇报。书记强调:住房是当前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是现实问题,也事关社会公平。

1月14日,黄奇帆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60次常务会议,听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方案的汇报,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2月9日,书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细化主城区公共租赁房建设方案,并明确指出,帮穷人造房是政府的责任。

2月19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市政府62次常务会议,研究细化公租房规划布点及造型、户型设计,决定3月份在北部新区奥特莱斯和鸳鸯两个片区率先开工。

我们看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重庆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住房保障问题。经过充分论证,2010年初春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一套有重庆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吹响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军号!重庆市民“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由此开启!

三年建设3000万平方米

2010年10月14日-17日,以“山水都市宜居重庆”为主题的2010年重庆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重庆市政府特别介绍了即将推出的公租房的建设时序、交付使用时间、申请办法等情况,吸引了无数前来咨询的市民。

在此之前的9月28日,重庆主城区第七个公租房项目“城南家园”开工。市长黄奇帆在开工典礼上表示,政府计划三年内在主城21个大型居民聚居区,陆续开建总共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今年重庆公租房项目已开工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每年开工100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

为什么会定下3000万平方米的目标?黄奇帆说,一方面是主城原住居民中,有l∞多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这些人买不起商品房;还有200万的农民工要进城,一半以上也买不起商品房。这两方面的人加起来,就需要提供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立“双轨制”住房体系

重庆大手笔建设公租房,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

近些年,全国一些城市房价过高,而保障性住房这条“腿”又有点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5%,加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只能小范围“救急”,难以大面积“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

重庆将公租房定义为:在住房市场化大背景下,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持有产权,面向在本市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住房困难家庭租赁的房屋。

根据调查与规划,以公租房为主体,未来重庆城市中30%-40%的中低收入群体将由保障房保障,涵盖了过去申住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人群,又新增了“夹心层”的保障范围,逐步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

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给记者介绍,“在公租房建设上,我们确保做到规划布局均衡、交通出行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宜居。”

户型面积一般在30-80平方米,有两点吸引市民:入住低门槛。凡年满18周岁,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都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不受户籍限制。这就打破了城乡和内外差别,让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引进的专业人才和外地来渝工作人员都能够安居乐业。租金较低且稳定。公租房租金相当于同类商品房出租价格的60%,只求收支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土地、资金从哪里来

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土地、资金两大焦点问题如何解决?

土地问题。2002年,重庆就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3年,又在土地储备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地产集团”,由市政府注资,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储备供应机制。这次开建公租房,其中主城就从储备地中拿出3万亩作为划拨地投入。

资金问题。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约需成本1500亿元。由于公租房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减免土地出让金,加上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可直接减少一半资金投入,实际投资在700多亿元。

对这700多亿资金,大概200亿元由政府投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土地全部划拨,土地成本作为国有资产注入;二是把每年土地出让收益的5%用于公租房建设,每年有10多亿元;三是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市里每年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另外500多亿则通过社会融资渠道筹集。由于公租房具有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因此对于银行、保险以及社保基金等来说,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公租房永远姓“公”

为防止“赖租”,重庆设计了严格的退出机制:对承租人实行年度收入申报核实制度,租赁期一般为5年,期满退出。由于收入提高和自购房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政府收回保障性租赁房,再租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对象。承租人不得转租、出租或改变房屋使用性质,一旦违规,将取消租赁资格。空置6个月以上不住,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住房的,也必须退出。拒不退出的将记人个人信用档案,并依法强制退出。

公租房租客住满5年后,可以按“成本价+银行利息”购买自住。一次性付款购买的,不再支付租金;分期付款的,未付款面积按照规定缴纳租金;不得上市交易,购买人需要转让的,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着房价的上涨而上涨。

今年年底,重庆市第一批市民将住进公租房。

交巡警“变法”

重庆市交巡警合一警务体制改革,改善的不仅是治安环境,更是重庆

向世界展现的新形象,重庆的软环境。用制度保证交巡警成为常态,不仅会使得老百姓的安全指数提高,也使得“平安重庆”建设有了坚强的后盾。

10月下旬,65岁的陕西人张培江与老伴,趁着旅游旺季转淡,从重庆一游归来后,逢人都赞重庆美,尤其令他们倍感温馨舒服的是一路走来,一有困难在不远处就能发现警察,什么忙警察都会帮,很有安全感,一点不担心发生意外,玩的很开心。

原来这得益于从今年2月7日开始,重庆实行的交巡警合一警务体制改革。张先生所指的警察就是交巡警,是一支新型警种,亮相重庆街头才9个多月。昼夜穿梭巡逻

以前,路遇堵车、交通事故,有巡警经过却爱莫能助;司机有交通违章,巡警也视若无睹;路遇小偷,虽有交警执勤,却表示“不归我管”。如今,这些情况已经不会在重庆发生。

据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总队长钱永培介绍,交巡警合一改革,变原来的110接警多级移交制为交巡警一级处警制,就算是119火警,你也可以向交巡警报警。

交巡警将严格执行首警接待制,对群众报警和指挥中心指令必须立即出警。

即便不属于其警种管辖的,按照“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信息、第一处置”的要求,也会先期处置后移交。主城区任何一个地点,警方能够在3分钟内集中6N8台巡逻车,24至32名警力、出警、处置、施救等全面达到欧美警务水平。

目前,300个新型交巡警平台已经分布在重庆市区的大街小巷。根据“警力随着警情走”的原则,每个交巡警平台的选点都经过了科学规划。警方综合考虑管区道路交通流量、拥堵状况、治安复杂程度、发案量高低等因素,确定平台管控区域。每个平台按照等级配备30-50名警力和单警装备、枪支,以及5台巡逻警车和摩托车,在本平台与周边平台所辖区间,进行24小时巡逻。

令人惊叹的是,警务平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实现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防控体系的跨越,安装了GP$定位系统、视频监控镜头、防暴器材、高空定位爆闪灯、警戒线和停车平台等装备。市局指挥中心可对平台的快速反应小分队进行机动调配,将信息通讯扁平化指挥升级到可视化、点对点,确保巡逻链条无缝对接、昼夜循环。

复合型警种

2010年1月30日,重庆市公安局下发了《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勤务工作规范(试行)》。在这个文件中,交巡警的职能、职责和职权,执法权限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按照“建设平安重庆、畅通重庆,增强社会控制力”的指导思想,交巡警合一后,将担负维护冶安、管理交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四大职能,成为一支履行刑事、行政和道路交通管理执法职责的复合型警种。

只要是城市道路,包括广场、人行道、公共停车场等和国省县道(以公路用地范围为界)发生的行政和一般刑事案件,都由交巡警队负责办理。

发生在居民住宅、背街巷道、场所、社会单位内部的案件,由派出所负责。《规范》还明确规定了交巡警对刑事、治安案件的7项先期处置措施,以及对道路交通事故7项先期处置措施。

勤务考核体系是保障

据了解,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就有一些城市相继进行了交巡警合署办公,或者交巡警统一执法的改革。但是,由于治安问题相对隐性化,发现、处理治安案件费时、费力、不易出成效,因此,交巡警在路面综合执法工作中,往往愿意管交通而不愿管治安,出现重视交通违章、忽视治安巡查的倾向。于是,在实行几年之后,有些地方交警、巡警又重新分离了。

对此,有学者提出,很多地方的交巡警合一都是在“合署办公”或者“统一指挥”上做文章,并未真正合一。

那么,重庆公安局如何保障交巡警能自觉履行各项职责呢?

钱永培说,“10年以前,我们就实现了全额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交警不需要靠任何罚没款收入来支持运转。”这就保障了交巡警不会偏向于交通处罚,忽视了社会防范、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此外,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勤务考核体系,来保障交巡警履行各项职责。从市局到分局都将定期派出督监组,警务平台的纠违量、抓获量、破案量等都将进行排名,对平台民警实行巡防奖励。”

《规范》的第七章还专门规定了“纪律约束”,对执勤时的一些违规行为明确了惩处办法,比如,执勤时3次不按规定线路、区域、方式巡逻,一经发现查证属实,将“一律停职并处分”。

重庆交巡警体系承担着派出所50%至70%的职能,主城区每天800-1000名交巡警24个小时在岗。实行五班三运转或者四班三运转勤务机制,每名民警原则上执勤3天,休息l天,备勤l天;城区早晚高峰时段,原则上由相邻两班叠加工作1-1.5小时,每班4人以上。

目前这样的勤务体制,使得群众见警率提高70%。

“变法”为了平安重庆

交巡警改革,被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誉为重庆警方的“商鞅变法”。一切都是为了“平安重庆”的需求。

面对主城区面积将达1000平方公里、人口将突破1000万、两江新区扩建、城市数字化管理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高成本、低效率的交巡警分列模式,已经极不适应重庆作为“内陆最开放城市”的定位。

目前重庆警方实有警力数与总人口比为9.42/万,低于全国平均的11.75/万,在全国排倒数第二。

“放眼世界,交巡警合一的警务模式,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的警务模式。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有必要实行交巡警合一的先进模式,融人世界警务体制大循环,实现警务模式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复合的变革。”重庆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钟瑶奇这样对记者说。

按照重庆市公安局的计划,2011年全市交巡警平台总数将达到500个,明年3月,力争交巡警警力达1.3万人以上。

可以肯定,重庆的夜晚将会更宁静!

绿色新政的世界眼光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考察重庆市的森林工程后说:“‘森林重庆’建设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侯元兆在研究了‘森林重庆’工程后评价:“‘森林重庆’提出了一个森林富国富民论。”

“一年栽了十年树,十年要栽百年的树”。这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理念,重庆是如何构建、执行的?八万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如何栽成“森林重庆”?这个被誉为“绿色新政”的梦想,又会给重庆百姓带来什么?

决策

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冶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到渝东南调研时指出,要唤醒“沉睡”的大山,变“荒山穷山”为“青山宝山”;

4月,重庆市委决定“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市的发展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

5月,要求“今后十年要全面

实施林业战略,使林业成为重庆大发展的又一个代表作”;

7月,市委把“森林重庆”作为“五个重庆”建设重点率先启动,赋予林业“比肩京津沪,森林重庆先行”的历史重任,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启了统筹城乡现代林业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到了8月,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月份,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了气壮山河的绿色宣言,号召:“动员三千万民众,绿化八万里山川”,巴渝大地于是拉开了建设“森林重庆”的大幕。

行动

2008年9月26日,以“开发致富之山打造宜居之城”为主题的大型植树活动在全市展开,当天220万人种树1000万余株,标志着“森林重庆”建设全面启动。自此从城市到农村,从公路到水系,重庆植树造林活动盛况空前,全面掀起了“兴林绿渝”的大会战。

在城市,主城区改建执行“拆危建绿、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原则,社区推动“推窗见绿”、

“身边增林”、“我植一棵树,共建一片林”、

“双十行动”等活动;

在郊区,围绕“三林并举”、“四山围城”、“两江四岸”,进行护绿、扩绿工程建设。

在农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木竹加工、苗木花卉、木本粮油、森林食品、木本药材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了许多特色致富带、生态带。

2009年9月,重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文化协会,把生态文化也融入栽树中,评选出了一批“森林生态镇(乡)”、“绿色村庄”、“森林通道”、“森林校园”、“森林厂区”、“森林住宅小区”、“森林市街”、“特色森林公园”“重庆名树”、“重庆名花”等。

为保障“森林重庆”建设法制化、制度化,2010年7月,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森林建设促进条例》,在造林用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森林重庆”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并且在推进主体改革的同时,开展配套改革,启动实施了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林木采伐管理、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等改革试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文件,林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09年底,集体林分山到户率达到81.4%,97.5%的集体林地落实了产权,98.6%的农民领到了林权证。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工作基本完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森林重庆”工程已经投入178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2.7倍,全市累计完成森林工程建设任务1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全市新增绿地12.37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69平方米,城市生态容量大幅提升,初步构建起“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的基本框架。

富国富民

如今初现“美丽容姿”的“森林重庆”已成为招商引资、集聚资源的生产力。例如,重庆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正是由于园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6家世界500强、9家中国500强、21家上市公司落户园区。

同时,良好的机制也让社会投资者看到了经营林业的信心,大量的民间资本“上山下乡”。从2008年3月至今的239亿元林业总投入中,有1/3来自社会投入。香港理文集团、武汉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在渝投资建基地、建工厂。

栽树,富裕了农民。2009年,重庆的林业产值超过了200亿元,农民工参与“森林重庆”建设务工收入达30.8亿元,来自林业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400元。

各区县突出自己的资源、气候等优势,栽出了一大批特色林产业生产基地,如:秀山的金银化,酉阳、彭水的油茶,大足、荣昌的笋竹,永川、丰都的速生桉,奉节、忠县的柑橘,以及江津的花椒、黔江的蚕桑、武隆的大枣、涪陵的荔枝等。栽树还栽出了林下经济,如林下养鸡、林下养羊养牛、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形态,已经成为今年启动的“两翼农民万元增收工程”之主战场。

“森林重庆建设,彰显了‘生态立市,绿色新政’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建设生态屏障,保证生态安全,培养生态公民,张扬生态道义’的历史责任。”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如此评价。

据了解,重庆在新一轮的扩城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已经严格明确,50%的地将作为绿地,而在老城区的拆迁中,一半的地必须用做建绿地和绿化广场。

“一年栽了十年树,十年要栽百年的树”,不仅仅是重庆发展中的一个新政理念,也是重庆老百姓的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目前“森林重庆”的任务是,努力让林业进入西部前三、全国前十,并确保2012年、力争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国家森林城市”。

未来重庆,我们相信必将是一座绿城。

上一篇:汉武帝翠华山祭祀太一神 下一篇:挣钱与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