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毒性对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时间:2022-10-16 12:20:55

糖毒性对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摘要] 目的:研究糖毒性对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方法:初诊的2型糖尿病且血脂正常的患者30例,入院后查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经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7~10 d后复查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结果:30例患者的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特别是糖尿病肾病3期的患者,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可以恢复正常。

[关键词] 糖毒性;2型糖尿病;血脂正常;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073-02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慢性并发症,可广泛累及心、脑、肾、眼、神经系统及皮肤等器官组织。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已公认为高血糖的糖毒性作用。对于2型糖尿病,除糖毒性作用外高脂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也是血管并发症的协同致病因素。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肾、视网膜。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24 h尿蛋白、24 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在此主要研究糖毒性对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1月1日~2010年5月31日住院期间3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且血脂正常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1~68岁。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涉及2型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即可诊断,①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BG)≥7.0 mmol/L(126 mg/dl);③OGTT 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

入院后查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经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7~10 d后复查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1]糖尿病患者,我国居世界第2位。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达73.2%[2],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肾脏、眼。糖毒性对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影响很大,目前糖毒性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分子致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四种假说[3]:①多元醇通路增多假说;②DAG-PAC活化假说;③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假说;④氧化还原势能失衡及氧化应激假说。而慢性血管并发症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若能及时检出和早期诊断,可阻断病情向不可逆阶段发展。

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已广泛用于临床。微量清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指标[4],对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意义[5]。故临床常用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作为判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通过本研究说明在糖毒性解除后,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也就是说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会有一定的改善。

慢性血管并发症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病变常不可逆,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早期预防极为重要。早期对血糖、血脂、血压、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7-79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0):232-237.

[3]杨开初,毛季萍.高血糖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42(6):126-127.

[4]王春燕.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光抑素C和尿微量清蛋白的测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7):140-141.

[5]陈晖.98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清蛋白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0,14(16):73-74.

(收稿日期:2011-01-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 下一篇: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肠三维成像中的应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