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时间:2022-10-16 12:02:39

剑河县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摘要 根据剑河县气候特点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剑河县农、林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了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制定防御和治理气象灾害规划等主要防御对策,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促进农林业增产增收。

关键词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对策;贵州剑河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26-02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8″~109°4′12″,北纬26°20′42″~26°55′42″。全县东西长98.0 km,南北宽48.5 km,总面积2 176 km2。全县辖12个乡(镇)、301个村、7个居委会。剑河县是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地形地貌以低山、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 623.3 m,最低海拔348 m。全县境内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34条,总长910 km,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等。清水江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 534.2 km2,主干长79.31 km。剑河县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7 ℃,年平均降雨量1 22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236.3 h,年无霜期300 d左右。光、热、水等植物生长因素受纬度影响极小,其主要是受垂直高度和微地形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立地气候和区域小气候的特点。清水江、南哨河、八卦河的沿岸海拔较低面温度较高;久胜、大坪、稿旁、九龙基海拔为全县最高,则温度较低。剑河县森林资源丰富,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剑河县经济支柱以农、林业为主,气象灾害与该县的经济、民生息息相关。为此,笔者对剑河县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剑河县气象灾害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旨在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

1 主要气象灾害

1.1 暴雨和洪涝

暴雨指24 h降水量达到50 mm或以上的降雨,根据24 h降水强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即暴雨(50.0~99.9 mm)、大暴雨(100~200 mm)、特大暴雨(200 mm以上)。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各个区域的地形和降水特点,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划分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来说,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由于降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造成农田积水、农作物被淹,由于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往往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等,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

如2009年4月18日夜间至19日,剑河县境降暴雨和大暴雨,1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损坏房屋283间,房屋进水7栋,农作物受灾:稻田1 073.5 hm2、油菜21.6 hm2、马铃薯31.3 hm2、玉米40.7 hm2。县乡公路塌方70处,县城通往柳川等9个乡镇交通中断;通村公路塌方526处。统计各处损失折价约5 300万元。建国后,以1970年暴雨洪水规模和损失最大,县内公路、桥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公路交通被中断长达7个月之久,邮电线路被严重损坏长期不能通话。

1.2 干旱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剑河县降水量四季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据资料分析,剑河县冬、春、夏、秋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98.9、379.2、527.8、225.5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8%、31%、43%和18%[2]。干旱是剑河县的一大自然灾害,县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特别是6—8月的夏季较为常见,同时也有夏旱接秋旱的现象,对农林生产危害较大。1960—1985年的26年中,除1967年、1968年、1969年、1973年、1979年、1983年、1984年这7年无夏旱外,其余19年均出现夏旱,频率为73%,受害程度以剑河县西北部和中部较东部和西部严重[3]。

1.3 凝冻

所谓凝冻,简单来说是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导致冰雪混下而成,有时甚至是雨雪混下而形成。每年1—3月在县内各地先后出现,危害严重,面积较广。苗木遭受凝冻后会造成大面积枯黄或枯死,林木的树枝、树干被压断,公路交通闭塞,牲畜被冻死。如2008年1月13日至2月2日,剑河县出现长时间低湿凝冻天气,此次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平均最低温创下历史的极值。据民政部门统计,剑河县受害24 200人,死亡1人,受害12人,饮水困难3 564人,农作物受害5 394 hm2,绝收4 860 hm2,经济林受害3 210 hm2,损害房屋564间,倒塌7间,死亡牲畜1 300头,损失折款21 786万元以上。全县各乡镇全部输电线路中断导致停电。

1.4 倒春寒

春季3—4月天气回暖,温度回升至10 ℃以上之后,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引起气温下降,使日平均气温低于10 ℃,并伴随有阴雨天气,且持续3 d以上。其为一次倒春寒天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于6 ℃时,则属偏重现象,常引起春播植物烂种、烂秧。倒春寒出现时间根据地点不同而不同。县内高寒山区受倒春寒的危害极为严重,播种过早易出现烂种现象,播种过晚则延迟作物的生长期,到后期又常常遇到秋风危害。

1.5 冰雹和大风

冰雹和大风是相伴而来的,在剑河县境内一般4—5月出现较多。冰雹给恰逢接近成熟的夏收作物和处于苗期的秋收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1976年4月10日发生的风雹灾害使数以万计的杉树和马尾松树被大风吹断,大片森林被毁坏,其中南埃、展来等村的森林受灾最严重。又如,2006年4月19日,县内部分乡镇出现降雨冰雹、大风,导致油菜、洋芋、蔬菜等农作物不同程度受害,全县1 116户5 261人受灾,死亡1人,重伤3人,房屋粮仓倒塌多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经济损失1 000万元以上。

上一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下一篇:盘锦市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