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15 11:21:54

初探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方式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单声部的齐唱,音乐欣赏等外,也应该有团结协作的合唱教学。而合唱教学是现阶段音乐课堂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的合唱教学?这需要我们多去思索、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合唱;有效;兴趣

中图分类号:J64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83-01

一、案例描述

1.教学片段:两声部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师:学习歌曲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构建音乐房子》,全班分为两大组,先由一大组唱1两拍后,由另一大组在此基础上唱5。后唱1和5。

生:唱(不同唱名的1和5两音却唱出了一样的音高)

师:再来一次,注意音准,并在1上面构唱5,另一组5构唱到1。

生:唱(分组单独唱音准还可以、两声部合在一起时又出现音高模糊不清的问题),学生机械式地去唱自己的应该唱的唱名,没有体会到音高的概念。

反复几次……

师: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副歌部分两声部,以刚才的分组形式,分别进行练唱,先由高声部同学进行演唱旋律,低声部同学听高声部的同学,然后互换。

2.熟悉曲子后,填词唱全曲

师:(反复练唱,并指出一些不足)听录音范唱,两声部的和协,让学生对比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纠正。

二、案例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片段]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明确清晰,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通过两声部的训练使学生不仅仅学会演唱两声部的歌曲、感受和声的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和纠正两声部音准的时候忽略了用有效的手段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音高位置把握,如:用形象的柯尔文手势及教师的表情引导学生对音高的把握。忽略了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和团结协作,忽略了学生的程度和对课堂的兴趣。忽略了基本练习中的细节,整个过程较为“粗糙”、流于形式。所以学生都处在被动的学习中,没有真正和主动去聆听和感受到和声的美。从课堂的结尾可以看出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三、问题思考

现阶段在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合唱教学的理念和手段。2、学生缺乏扎实的乐理知识,班级中学生音乐能力参差不齐。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来达到合唱教学的效果呢?

四、基本策略

1.音乐教师有正确合唱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地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在中学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音乐教师 ,首先应该树立合唱教学的意识,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情况,以最佳的上课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许多老师往往被分声部的教学所吓倒,对学生的传达合唱是很难的演唱形式的一种错误信息。中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可塑性的声音,许多节奏很难的流行歌曲他们都能模仿唱的惟妙惟肖、音准唱的扎扎实实,这些初级的合唱歌曲对于他们应该是“小菜一碟”,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引导方式和教学的有效手段。如:在上述案例中两声部教学时,先从单音分解开始练习,由易到难,最后连成句子。但在乐句巩固练习时,可以采用一声部跟琴唱,另一声部由教师领着唱,师生配合及学生声部间的互换、互评,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感受和声的效果。

2.课堂合唱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嗓音、身体都在发育时期的初中学生,声音的训练重在实践而且应该是循序渐进。训练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在课堂的发声训练时,可以先用“U”进行高位置的头腔练习,因为“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一来可以规范学生的声音,也可以克服喉音,大声吼叫、位置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容易统一;二来和谐、统一 ,而美感的声音使学生对歌唱的信心也大增。

青少年学生在歌唱时容易感到气力不足,有时会用胸部呼吸去支持歌唱,这样容易出现了气僵、喉紧的弊病,也使合唱出来的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在训练应时常提醒学生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做好放松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3.合唱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认真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和谐,努力去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中要真正体现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趣味的性质。如:合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的难点在副歌部分四度和声,所以在声音的基本练习时,可以用母鸡下蛋后发出的声音来形容比喻,低声部唱1,高声部唱4,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形象地体会纯四度和弦和声效果,体会音高的概念。这首作品它是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激昂、有力的情绪,需要的是气息下沉,在声音的练习上可采用断开的、短促的、有力的“BONG”音来体验。

课堂中教师不是忙于教学的内容的解决和处理,而更要时刻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讨论,相互能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提高学生听觉的能力,听觉能力提高了,音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并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这特别需要我们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在合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工作,因材施教并勇于探索、创新,才能从最根本上推动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杨瑞庆.合唱编配辅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郭声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音乐探索: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02):83-86.

[4]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公司,2003.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做好企业档案管理 下一篇:德法相济 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