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戏剧元素

时间:2022-10-15 10:42:57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戏剧元素

一、情节安排的程式化

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出场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程式:踱步上场、结束亮相、自报家门、正式表演。《林黛玉进贾府》中两个重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都按这样的程式推进,又同中有异。王熙风的出场是“先声夺人”,先有张狂无忌的笑声,然后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样一句宣示自己身份地位的开场白;贾宝玉的出场则由充满青春气息的“脚步响”和丫环亲近率真的通报声“宝玉来了!“相伴。这都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装戏中人物出场前在帐后“尔嗨”一声,然后踏着铿铿锵锵的鼓点挪步上前的情形。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都是不折不扣的“闪亮登场”,他们的衣着佩饰艳丽华贵,遍体锦绣,珠光宝气,显示了他们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但王熙凤分明是刻意的盛装,炫示富有高贵,意欲艳压黛玉,结果却适得其反,在“通身气派”的林黛玉跟前她的庸俗暴露无遗;贾宝玉的服饰却是集全家之爱于一身的体现,显得青春靓丽,阳光洒脱,清爽飘逸,令人眼前一亮,难怪黛玉灵犀相通,为再续木石前盟奠定了基础。这情形又和戏剧中人物站立前台,提衣正冠,捋须整容的情形俏似。戏剧中的自报家门一般由人物自己介绍家世身份,意欲何为,而课文中却加以变通,借贾母的玩笑戏谑暗示王熙凤的受宠得势,仗势弄权,借《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率性痴情,离经叛道来一番明贬实褒,这样的介绍比戏剧中的自我告白更能立体地、深入地展示人物。接下来的正式表演戏份更足,不仅有王熙凤的精彩作秀――虚情假意的亲近,令人肉麻的恭维,恰到好处的情绪控制,也有展示贾宝玉才情的“起名”,表现其“痴呆”的“摔玉”,在表演结束后戛然收场,戏剧的特性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人物描写的脸谱化

中国戏剧把人物的忠奸善恶、正邪巧拙写在脸上,用象征意义不同的色彩图案,来显示人物的基本性格和品行。这种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小说的人物刻画。《林黛玉进贾府》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都不同程度地有脸谱化倾向,而最精彩的要数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作者给了王熙凤传统审美眼光中最美的眉形目态――柳叶眉、丹凤眼,却加上了“吊梢”“三角”的缺陷,用这种不协调外化她“胭脂虎”“美女蛇”的本性,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幅“脸谱”,揭示美丽外表掩盖着的丑恶灵魂。戏剧脸谱中色彩、图形的象征意义大多来源于传统文化。民间流传的麻衣相术就把“三角眼”“吊梢眉”定性为狡黠、狠毒、性巧、通便、淫邪之象,看来曹雪芹就是要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相面标准,给这个重要人物一幅能显示其性格品行的眉眼,用以暗示和强化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课文中的人物脸谱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王熙风的脸谱像是一幅工笔画,勾勒眼睛眉毛形状,实写面部特征,显露她面善心毒的心性。林黛玉的脸谱更富有写意特征。似蹙非蹙的“眉峰”笼上一抹“云烟”,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丽,就有了超尘拔俗的空灵感,将她的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显现了出来。

三、矛盾冲突的简约化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主要内容是通过林黛玉这一外来者的独特视角,描写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渲染贾府的富丽豪奢。可在两个重要人物出场后,不失时机地安排了几个“小故事”,而且借鉴戏剧手法,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集约整合成一出出的短剧,刻画人物,推进情节,短小精悍,意蕴丰厚。王熙凤的表演由恭维、拭泪、关怀三部曲构成,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喜而悲,转悲为喜,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悲”“喜”情绪的矛盾对立,消长变易,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贾宝玉的表演主要由“起名”“摔玉”两个片段构成。“起名”中黛玉的字由“无”到“有”,矛盾轻松化解,表现了宝玉的纯情率真,文学才华。“摔玉”一节中既有“人”和“玉”的外在矛盾,又有“异”和“同”的内心冲突。宝玉对黛玉心有灵犀,一见倾心,他就希望两个人身上有更多共同的东西,可被看作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却将他和黛玉的身份地位区别开来,这就使他狂躁不安,行为过激。先是将玉“狠命摔去”,然后痛骂这“劳什子”的“高低不择”,掀起了情节的高潮。然后在贾母的“哄骗”下,宝玉误认为黛玉也曾有玉,对“玉”的厌憎情绪开始化解,趋同黛玉的心理得以满足,矛盾冲突暂时解除。当然对这一情节中宝玉的内心冲突还可以有多元的解读:希望被黛玉注意却误认为没能引起重视的撒娇犯混、急于贴近却被外物阻隔的焦躁慌乱、要舍弃家世背景与黛玉同病相怜却不得的愤激怨恨……

矛盾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要件,正是因为借鉴了戏剧手法,广泛设置简约集中的矛盾冲突,所以即便是一段很简短的故事,都能写得风生水起,波澜起伏,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宝玉来了!” 下一篇:品一品那些有意味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