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即来的愁绪,挥之即去的洒脱

时间:2022-05-31 11:19:30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1082),游览赤壁后写下散文前后《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选了前《赤壁赋》。笔者认为在文中不仅流露出了佛家思想,即心灵跟自然的融合,而且也呈现了道家主张的回归山林、回归自然,超世脱俗、寂寞清脱的处世之道。可以说这两种思想的交汇成就了苏轼的人生,也让世人领略了当一个人身心遭受打击时,如何把思之即来的愁绪挥之即去。

《赤壁赋》中苏轼开始游览赤壁,就陶醉于美景中,产生了飘飘欲仙的感觉。可以想象,在明月下,乘舟于一望无际的江面上,那道家的“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便在苏轼心中油然而生。于是畅饮,放歌。表面上的快乐并不能掩饰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歌词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的“美人”指君主,用的是屈原《离骚》的“恐美人之迟暮”的典故。在《离骚》中“美人”即可以指君主,又可以指自己。在《赤壁赋》中应该当作君主来理解。从歌词里也能体会到苏轼内心里的疑问:宋朝当时的统治者,能否再次起用他这位被流放的人才。当听到洞箫声的“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苏轼的愁绪就像箫声一样不绝如缕了。一个人遭受了打击之后,可以去散散心,通过各种形式去排解心中的苦闷,但是真正的痛苦又岂是轻易忘怀的?

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在同一时期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赞赏周瑜的“雄姿英发”。更让苏轼羡慕的是,年青的周瑜在被孙权兄弟器重后,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而自己被贬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怎能不令人伤感呢?只能以道家的超然“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来表现自己的淡定。《赤壁赋》中对曹操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诘问,道出了人生的短暂:连曹操这样的豪杰,在宇宙的无穷面前也显得渺小啊!这是在难以实现自己抱负之后的自我慰藉。于是归隐于这浩瀚的江边上体现了苏轼的道家的回归自然。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这种处世之道。人们对寿命的长短不可预知,以至于在无穷无尽宇宙面前显得举足无措,只能慨然长叹,悲从中来,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连清朝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也流露了同样的感情:“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可见这种道家思想的影响的深远。

苏轼与其他文人相比,最令人钦佩之处,就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以对生活的热爱和出人意料的热情示人。他不会永远沉迷于悲切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佛家的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在苏轼看来,虽然“江水”奔涌不止,“明月”有“阴晴圆缺”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天地万物其实都是变化的,苏轼认为它们甚至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人的眼睛、耳朵感知的,是人类享之不尽的。与其说是唯物与唯心的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佛家的人的心境主宰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灵。苏轼在此时此刻又从失意的状态里走出来。评论者由此认为前《赤壁赋》中苏轼不是消极遁世的,而是乐观豁达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的打击和不幸,也时常萦绕心间,难以抹杀,但是我们还得继续活下去,要么就融于琐碎的日常生活里,以此来消解;要么就看开一些来自我调解自己的内心。苏轼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就是这样在文中展现得矛盾纠葛。

总而言之,苏轼在文中展现的就是文人的人世与出仕矛盾,既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鸿鹄之志,又有着在遭挫后,沉湎于生活,实践着“穷则独善其身”。这种思之即来的纷繁复杂的苦闷,终就像徐志摩诗中所说的“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挥之而去。

上一篇:为我谢谁 第2期 下一篇:“宝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