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刍议

时间:2022-10-15 10:20:12

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刍议

摘 要:移植于大陆法系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能力低下。法科教育必须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和建立、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优秀法律人才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模式 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繁荣背后的隐忧和弊端亦更加凸显。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法律实证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极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和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就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

移植于大陆法系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通识型”人才,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 教育理念僵化落后

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固守因袭已久的教育理念,无视社会和市场对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一味试图培养能够适应各种需求的“通识型法律人才”,但是对于所谓“通识型法律人才”中“通识”内涵的理解却过于狭窄和封闭,仅限于法学理论知识,故而重法律理念的灌输、法律逻辑的建构以及法律理论的传授,轻视法律实证分析、个案解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的落后与僵化,是导致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等诸多弊端的根本原因。

2. 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

在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通识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法学教育的基本模式便是传道式的理论灌输,教学内容主要为抽象的法学理论,教学方式限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满足于理论传授的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一单一的理论传授的教学手段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尝试,是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

二、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鉴于上述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对法科学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优秀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赋予培养目标以全新的内涵,由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通识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又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既要重视理念灌输和理论传授,又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法律实证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民主式教学方法,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互动、学生广泛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不但要进行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让学生掌握法律思维的正确方法和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除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之外,应大力加强案例教学法,即教师选取典型性、综合性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课前熟悉案情,查找相关理论和法律依据,课堂上师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观点,教师予以引导和启发。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采用案例教学,其主要着眼点不是以此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这种形式,不但会加深对理论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逐渐养成正确的法律思维和逻辑分析方法,锤炼以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法律职业与医师职业一样具有强烈的职业特点,法律职业具有其特定的职业素养要求。而所谓法律职业素养包括法律思维、法律理念、法律方法、法律语言、法律逻辑等等均必须在法律实践中才能逐步养成和提高。为此,欲在学习阶段即初步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以适应未来法律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加强法学实践教学。要结合实际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实践锻炼。这一体系的具体要素包括:

1. 诊所式教学

法律诊所教学是借鉴医学院校诊所教育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即像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建立法律诊所,使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锻炼实践技能。比如清华大学法学院与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合作开设了以保护消费者为主的“法律诊所”,使学生办理有关消费者保护的实际投诉、调解和诉讼案件。

2. 社会调查

比如我校法学专业开展的假期社会调查,学生深入街道等基层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调查执法现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

3. 法律咨询与服务

利用假期、节日针对某一主题到基层进行法律咨询,或者到法律援助中心从事法律援助的辅助工作等。

4. 模拟法庭

选取案件素材,组织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不同角色,进行模拟审判,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出庭辩论等经验和技巧。这是法律院校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5. 法律实训课程

如笔者在刑法教学中开展的阅读真实案件卷宗、案例讨论、审判观摩等实训环节,对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作用。其中的阅读卷宗是由教师根据刑法理论及法律规定的重点、难点问题整理几本完整、典型的刑事案件审判真实卷宗,供学生分组阅读使用。教师讲解和回顾与具体案件卷宗相关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法律文书写作知识,包括相关的刑法知识、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必要知识、证据种类、证据审查和证据运用等知识以及书、辩护词、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功能和基本写作方法。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卷宗进行阅读并讨论。要求学生针对案情的要点难点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予以指导。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通过阅卷和对案例的剖析,按照每组的事前角色分工,分别以公诉人、辩护人和法官的身份制作书、辩护词和判决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加以论证。上述环节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之后教师对阅卷过程与案情加以适当点评。通过开展阅卷实训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刑法理论及法律规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与掌握了刑法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与操作,培养了学生对案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应用刑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必要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 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

这是一般法学院校的基本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的普遍问题是实习期较短(一般仅两三个月),学生不能完整跟踪案件且学生和实习单位一般均重视不够,学校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应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实习期,加强过程指导和纪律监督,使专业实习真正起到检查、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强化法律职业道德修养和训练法律专业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霍宪丹. 法律职业素养是“法共体”的基本资质[J]. 法学家, 2003,(6).

[2]甄贞.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

[3]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论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独立性不同走向的... 下一篇:同文同种――谈中日语言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