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解脱成佛之道

时间:2022-10-15 09:37:13

摘 要:惠能禅宗虽以禅命宗,但全然不像历代祖师那样以坐禅为务,而是否弃坐禅,倡导顿悟。他初步破除传统佛教累世修行、念佛诵经的修持方式,宣扬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以“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为核心,宣扬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成佛以求解脱,就得从心开始,所谓“若心不解脱,人非解脱相应;……若心解脱,人解脱相应。”

关键词:自在解脱,识心见性,顿悟成佛

惠能从关注每一个现实的人的解脱出发,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以非有非无的不二之性来释佛性,以众生当下之心的念念无著为解脱成佛道,把自心佛性、众生与佛都归之于人们的当下之心,因此,它突出的是即心即佛、生佛不二,把自心的迷悟作为凡圣的唯一区别,强调识心见性,顿悟成佛。

一、 自在解脱之法

惠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在修行方法上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众生与佛归于一心,惠能所说的“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具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众生现实的当下之心,在这个当下之心圆满具足一切,众生只要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无著,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便能自然解脱成佛道。所以惠能特别反对“百物不思”的绝念和各种有所执念的观心看净,强调人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的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二、 识心见性

识心见性是惠能修行观的总原则,既然自心有佛,自性是佛,那么,识心见性,即能自成佛道。这里的“识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二是由了知自心本来清净、万法尽在自性而自净其心,念念无著,还得本心。《血脉轮》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修戒,亦无益处。”这里的“见性”亦有两层意思:一是了悟、彻见之义,即自见自心真如本性,自见本性般若之知;二是显现义,即通过净心、明心而使自心本性显现出来。此性乃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众生迷于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识心即能见此性,见性即能成佛道。由于惠能所言之心与性都以人们当下之心为依持,识心见性只是自心本性的显现,是人们自心的自在任运,因此,惠能反对执著心性的观心看净,反对“时时勤拂拭”的修行,认为起心欲修就是妄,只有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才是见性成佛道。

作为修行法,“识心见性”要求任心自运,内外无著,行“无念”法。无念即是无妄念,至于正念则是念念不断的,正念是超越真妄的“本念”——本心之念,本然之念,亦即人的自家生命的显现。念念不失本念而无妄念,便是见性成佛道。

三、 顿悟成佛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是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因此,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在惠能的体系中,自净其心便能自识其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顿悟是惠能解脱修行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顿悟成佛”甚至成为惠能特有的标帜。

惠能的“顿悟”并非传统佛教所主张的那种“渐修顿悟”,惠能的“顿悟”是立足于当下的无念之心,强调的是对自心自性的体悟心证,这种悟又是无所得的。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就是自心般若智慧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它就在于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这种悟是不可能通过渐修而达到的,因为起心有修本身就是“有念”,修行求悟更是一种执著,这显然与“悟”都是背道而驰的。顿悟不假渐修,融修于悟之中,这是惠能顿悟说的一大特色。惠能有时也提到“顿修”,这是为了破“渐修”,由于顿修的内容是“般若行”、“无念法”,因此,“顿修”实际上也就无“法”可修,无“行”可行。修而无修,以无修为修。正因为如此,所以惠能又多次强调了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即认为顿渐法只是因人之根机不同而立的假名施设,关键在于人自心有迷悟的不同,“迷人渐修,悟人顿契”。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鼓励出家修行,惠能却认为不必执著形式,重要的在于自净其心,自性觉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总之,惠能的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尤其是把修行搬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无非佛事,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打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限,提倡实践中的禅宗,这对中国中唐以后的佛教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由此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参考书目:

[1]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

[2] 《慧能法师传》 温金玉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8月

[3]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 葛兆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4] 《中国思想史》(下) 韦政通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3年12月

上一篇:对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浅析雍正时期的民族一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