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数字出版市场的分治与合流

时间:2022-10-15 09:05:55

两岸数字出版市场的分治与合流

一源多用的新出版概念

即使每个人的身分角色和兴趣不尽相同,但讨论图书产业的合作机会与发展,不会脱离“创作端 制作端 流通端 阅听端”的价值活动范围。出版产业或整个文化产业的工作核心是去创造或经营各个价值活动中的智慧财产权 (IP或 copyright)。韩国人发展文化产业,有一个明确的口号“one source, multi-use”。他们选择以电视、电影作为内容旗舰,更重要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无所不在的数位与网络环境,让同一内容可以随时转化到 Internet、Android、iPhone、iPod等各种载体,服务全球。

由于中国崛起,华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主流语种,全球华人也得到一个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可以用共同的中华文化根源滋养、用不同地域的美感生活经验,替新世纪新世界创造与贡献新的人类文明。如果我们把“one source, multi-use”限定在两岸图书出版思考,那就是“一个选题、两岸分工、多种版本、不同数位载体”。因此,两岸合作的最大发展机会,就是两岸出版人共同找定对的“选题”、对的“作者”,为分众“市场”作对的“编辑制作包装”,分享资源技术,一起服务读者,走向国际。走向国际指的不只是各国菁英未来在使用华语文教材时,中华文化可随之传播 (language learning and culture dependency),指的更包括华人菁英必须共同创造新著作来吸引未来的“华文通”,扭转华文世界与英文世界在知识产权的输入和输出的悬殊比例。而且,除了各种语文纸本的合作外,Google指出中国大陆有9亿人拥有手机、3.84亿人上网,它所提供的数位出版商机,绝对是两岸出版人不可忽视的合作与发展机会。

台湾电子书产业现状及台湾出版人

面临的最大挑战

台湾电子书B2C市场总体环境仍不成熟。最积极的出版社,电子书的营业收入占总体业绩不到5%。整个台湾的电子书销售额仍然微不足道,电子杂志有大幅成长的趋势,电子数据库发展稳定。我们期待政府带头以B2B2C的教育市场来带动数位阅读,透过政府统一价格的购买和消费模式的厘定,形成作者、出版制作者、经销服务者或科技服务者的版权分配惯例。可惜这个期待现仍落空。因为大学的大部分经费都挪用在购买英文学术电子书,而中小学电子书的预算少又无法统一运用。总之,数位出版、数位阅读是趋势所需,但台湾出版人仍无用武之地,也担忧未来无立足之地。

台湾出版人现在真正面对的挑战是人才和市场规模的应变:

纸介出版逐渐没落,纸本书的需求不再增加,传统编辑选书的压力更胜以往。

数位出版方兴未艾,但稳定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电子书的投资回收仍然不易评估。

华文出版市场的单一化机制尚未建立,台湾出版市场仍然受规模所限,并无法以其品牌同时经营作家的繁简字版权。换句话说,华文最大的图书杂志市场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台湾出版人要进入这个仍属于国家经营的意识形态产业仍需通过重重政治谈判,并不是单纯的两岸出版品互惠交流的议题。

以上这三个大挑战,也可以说是各国出版人在这个世代所共同面临的挑战。每个国家的出版人都面临从纸本出版到数位出版的转型挑战,每个国家都面临一个全新而巨大的华文出版市场的诱惑而受到经营挑战。

解决之道

解决之道也就在人才的培训、争取和跨界合作。过去台湾出版人习惯只有2300万繁体字的华文市场,现在版权的竞争已使得固守台湾市场都不可能,而13亿读书人口的经营需要新的人才、资金和组织方式;另外在数位出版商业模式成型的过程中,虽说“content is the king”或“content is the key”,但真正主导电子书产业发展的都还不是出版人。数位科技已彻底改变传统出版的游戏规则,它带来WWW全球读书社群的想象,也带来过去无法想象的来自ICT资通讯界巨人般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这更使台湾出版人面对未来有双重的困窘:我们已经不是只找到一个好作者、出一本好书就行了,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中,我们要替他们也替自己规划如何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进军全球电子书市场。我们也知道单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了,我们必须跨界合作创价,和网络公司、计算机软硬件公司、通讯公司甚至和大陆的出版集团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训出新人才,开拓新市场。并且,我们还需要台湾政府给予特别的助力。

知识的创造、加值与流通,其历程随机、细致也繁琐,成事在人,而出版就都在累积与经营个人和公司的品牌。出版产业讲究产销一体思考,一本书的成功从选题发想、读者设定到编制推敲、通路连结,甚至定价策略、营销方案等,无不环环相扣。可惜现有的两岸法规,并不允许对方互开出版社,也不鼓励在对方书市经营出版品牌。

我们可以理解和尊重大陆对出版产业的谨慎态度,也接受中国大陆指定的单一国营出版社可负责每一本书的终审权,以确保每一书刊的出版不会挑战中国。然而,为了两岸出版人才、技术更有效益的交流,为了两岸共同走向国际的发展企图,我们在这里正式建议:每年开放1000个书号、10个杂志刊号给台湾出版人统合使用,让他们有机会在中国大陆练习完整的出版产销体系经营。

跟上述法令开放有关的,还包括更积极的鼓励人才交流。中国大陆出版人才常受邀在日本、德国、美国的出版社工作,可否也让他们来台湾?“出版”讲究“从做中学”,透过工作实践,更能交流彼此的虚实。台湾的出版同行如被中国大陆出版朋友看上,我们也会鼓励他们去工作三个月、六个月甚或一年。“优势互补、强强结合”讲的不就是这种观念吗?

关于两岸图书的相互进出口,虽然台湾也有设限,但简体书在台湾书市的流通基本上是顺畅的。而台湾繁体书到中国大陆,由于各省各地的进口审查人员标准不一,同一本书可能面临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命运。为今之计,建议新闻出版总署责成一个单位统合与简化台湾书的进口审查业务,并公告上网,俾利两岸图书流通。

我们期待两岸出版交流的谈判,尽快确认彼此的政治防线和底线(彼此可用编辑终审权控管),把产业经营的权力回归产业(彼此可在对方经营品牌),如此可以加速全球华文单一化市场的到来,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化。由于中国出版实力坚强,台湾出版人要在中国大陆取得一席之地,台湾政府需要更多的创意来帮助整合。

分治与合流之道

市场秩序、商业模式、规模经济、版权观念、政府态度,这五点是两岸数字出版合作必须先厘清的议题。

市场秩序:目前两岸图书售价批价听任市场竞争,价格紊乱,电子书更无秩序可言。值得两岸政府探讨透过订定“电子书发展条例”来权衡著作财产权、公共教育政策和数字出版文创产业的长期发展。

商业模式:当下政府可透过大宗的电子书采购,帮助数字出版公司建立营销及版权分配的商业模式,厘清电子书单书、集成书和学术期刊数据库之B2B价格与使用功能之对价关系。这也将有助于单册电子书B2C市场的发展空间。

规模经济:Amazon Kindle和Apple App的成功是大公司创造了内容、软件、硬件、通讯、通路五合一同步成长成熟的电子书产业生态系统。只有透过两岸实质的出版合作,华文单一出版市场才会实现,华文数字出版世界自然就有巨人。当下有助于规模经济形成的环境整备包括:两岸纸本书、电子书单一的审批及准入系统、两岸出版品牌合作的鼓励及核可出书质量的相互控管、鼓励创投资金投入实体通路和数字发行通路的业务。

版权观念:只有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系统确立,用竞赛展览等机制“鼓励原创”、用平台科技等“保护版权”等,才更有发展意义。数字出版才会接续纸媒之后,进入革命演化的新时代。

政府态度:文化可以使一个国家伟大。两岸数字出版的分治与合流,不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地理对峙或大一统,它也可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投资组合。只要可以相互尊重、异中求同、强强结合、双赢互利,应该就是好的。

上一篇:设计,为阅读减负担 下一篇:必要的耽溺与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