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不是用来坐的

时间:2022-10-15 08:57:36

今人坐在凳椅之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殊不知,宋代妇女若坐在这种坐具上,则是惊人之举。南宋杭州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凳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而在宋以前,凳椅对男子来说也是罕见之物。

原来,古人皆习惯于席地而坐,汉代才开始坐于床。起初,人们仍保持席地而坐的姿势,“凡坐必屈脚”,南朝末期才逐渐有“跛床垂脚”,也就是垂脚坐于床沿上的坐姿。当时,尊贵者独坐一床,宾客臣属则连床而坐。

古人的这种坐床习俗,是由西域地区的胡人传入的。胡床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其实,这种胡床已具备了凳子的形状和功能,但因那时没有“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唐宋以后,凳子的使用逐渐增多,凳子的名称才被广泛使用,并从床的品类中被分离出来。

古代的凳子形式多样,主要有长方、正方、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还有一种上下为平面、两端小、中间大的花鼓形状的圆凳,使用时根据不同季节辅以不同软垫和刺绣精美花纹的坐套,名曰“绣墩”。在龙门莲花洞石刻和敦煌西魏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中,佛祖所坐圆墩就呈现了这种坐具的具体形象。

从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来看,当时宫中妇女及一些下层舞乐歌女都常使用绣墩。宋代圆墩制作最精、装饰最华丽的当首推苏汉臣在《秋庭戏婴图》中描绘的彩漆坐墩。该坐墩形体宽大,呈扁椭圆形,周围开出竖向椭圆孔7个,各圆孔的边口正好形成7条弧形腿足。椭圆形透孔与坐墩整体的扁椭圆形形成横竖反衬,使坐墩更显敦实稳重。

凳类当中还有马扎和马杌。古时官员或女眷们出行,须由侍从携带马扎和马杌。马扎用于临时休息,马杌用做上马或下马时的蹬具,即专供上下马时使用的凳子。这种凳子形体不大,高度与平常坐凳相仿,平时也可用做坐具,在宋代《春游晚归图》和明人所绘的《杨妃上马图》中,都有生动的描述。此外,在四川华阳境内发现的元、明两朝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以及山东邹县明代墓葬出土的仪仗俑中,都有肩扛马杌,跟在马后的陶俑。

考稽古籍,我国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的事。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床帐》上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显然,汉时的凳指的是一种上床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脚踏,又称脚凳。

旧时,脚凳往往与床榻、椅子组合使用。除蹬之以上床或就坐外,它还有搭脚的功能。一般椅子坐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人坐在椅上就会两脚悬空,倘若放置脚凳,把脚足置于脚凳之上,便可使人舒适。

凳子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席地而坐的习惯。如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都可以垂足而坐,身体更加舒适,行动也更方便了。

上一篇:阳光就在头顶 下一篇:幸与不幸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