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5 08:26:11

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小儿捏脊;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不耐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7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之后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现象,容易发生在出生后1~2周,多见于早产儿[1],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弱,胃肠道的激素分泌水平较低,动力差。这种喂养不耐受情况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坏死性小肠炎、肝功能障碍等。为了更好地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为2009年1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患儿。男46例,女34例,早产儿68例,足月儿12例,胎龄28~40周,平均(36.14±2.17)周。体重1800~3400 g,平均(2465.46±23.45)g。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无其他并发症。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情况下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自患儿住院治疗开始,给予无孔的,进行刺激吸吮。一般选择患儿无哭闹等安静情况,两次喂奶之间进行,10 min/次,9~10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捏脊方法。患儿俯卧裸背,医生将食指放置患儿脊背,空拳,拳眼向前。拇指与食指配合,将患儿皮肤提起,拇指后拉,食指前推,翻卷前进。一般从患儿尾骶部的长强穴开始,退捏至第7颈椎。1次/d,5遍/次,第3遍开始在推捏背中加入提捏,比例为2:1。观察两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指标、胃排空时间、好转时间、治疗10 d后的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的食欲恢复,食量达到同龄正常健康小儿水平,其他临床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的食欲有所增加,食量较住院前有很大提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区别,甚至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10 d后,治疗组胃泌素和胃动素值更高,胃排空时间、好转时间短。见表1。

表1 两组胃泌素、胃动素、胃排空时间、好转时间分析(x±s)

2.2 治疗组治愈26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很弱,会引起胃肠不耐受。治疗通常采用经胃管治疗和静脉营养,以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但是胃管和静脉的营养提供方法会使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下降[2]。

非营养性吸吮可很好地提高患儿吸吮和吞咽功能,促进患儿的迷走神经兴奋,提高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患儿的胃泌素和胃动素,进而帮助胃黏膜的生长[3],使患儿逐渐耐受喂养。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效果虽不及联合使用的治疗组,但是疗效也较好。患儿均能在5 d左右好转。本次研究中,治疗组采用了此方法,患儿恢复情况较好,体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上升,治愈率高,与未使用此方法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小儿捏脊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治疗新生儿不耐受有很好的疗效,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减少患儿使用胃管营养的时间,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61-63.

[2] 潘家云.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0,9(1):17-18.

[3] 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18):131-134.

(收稿日期:2012-04-18)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1H-MRS在团块状脑梗死及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