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经口气管插管术后10天拔管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15 07:57:03

一例经口气管插管术后10天拔管的护理体会

【摘要】 我们临床上主张,经口气管插管一般不超过一周,我科收治了一例经口气管插管10天拔管的病人,1到6天持续有创机械通气,7到10天间断有创机械通气与气管导管内给氧交替进行,第10天拔管。未出现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仁指正。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81-02

1 病情介绍

病人:男,7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伴活动后气紧6年,复发加重5天。于2010年2月27日上午10:20入院。嗜睡状,双下肢重度浮肿,口唇、指端发绀。入院T362oc,P133次/分,R28次/分,Bp120/100mmHg;SPO2 82%。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早,心室率133次/分。入院诊断:1、支气管哮喘并AECOPD,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慢性呼吸衰竭(Ⅱ),4、肺性脑病,5、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博。15:35病人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光反射灵敏,呼吸表浅,17次/分。通知麻醉科,行经口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吸痰吸出大量黄脓痰。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容量控制+SIMV模式,参数随血气值调整。因病人及家属拒绝气管切开,而呼吸功能未恢复,咳痰无力,不能脱机,所以经口气管插管持续10天,1到6天持续有创机械通气,7到10天间断有创机械通气与气管导管内给氧交替进行,逐渐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气管导管内给氧时间,第10天拔管,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2 护理

2.1 口腔护理: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由于不能进食,吞咽、咀嚼功能受限,口腔处于经常性开放状态,容易造成病人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减少,口腔的自净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减弱,会使大量细菌在口腔内繁殖;另一方面,机械通气病人往往病情危重、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低下,增加了口腔感染的机会。由于气管导管和牙垫的存在,给口腔护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护理需双人配合,备口腔护理常规用物外,另备生理盐水,浸湿口灵(由茶多酚、黏膜保护剂、甘油、清凉性香料、黏膜吸附剂等配制而成)的棉球5~6个,50 ml 注射器1具(除去针头),斜面塑料接管1个(接吸引器),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时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从不同方向对病人牙面、颊部、舌面、咽部、硬腭进行缓慢冲洗,边注边用吸引塑料接管将口腔内液体吸净,掌握好吸引压力,调节负压范围在0.04~0.06 mPa。对舌苔黄厚者,还可边刮边吸,刮吸从舌根部向舌尖部轻轻地刮,勿刮吸舌根接近悬雍垂的部位,以免刺激引起恶心、呕吐。一侧冲洗干净后,将气管插管移至另一侧口角,同法进行对侧口腔冲洗,直至吸出液澄清为止。冲洗过程中观察病人有无呛咳、呕吐、缺氧,保持SpO2>90%。最后用口灵棉球涂擦口腔黏膜、牙齿、舌苔及上颚。口腔护理完毕后,洗净牙垫,更换胶布及系带,确认插管深度后固定气管插管,每天进行3次口腔护理。

2.2 吸痰的方法:吸痰前向病人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感,向病人讲明吸痰时需咳嗽配合,以利于下呼吸道痰液的清除。吸痰前洗手,带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硬度适中,直径一般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过粗可引起负压过高,导致肺不张;过细则吸引不畅。成人一般用10~12号吸痰管,吸痰前提高氧浓度至100%,吸引负压在13.3~20.0kPa,以免吸氧负压过大损伤黏膜。吸痰的方法:先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直到有阻力感时开放负压,边吸边鼓励病人咳嗽,然后向上提拉吸痰管,同时左右旋转,吸痰时动作应轻柔、迅速,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吸痰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病人的各项指标,监测(SPO2)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如SPO2<90%,脉搏明显增快,应停止吸痰,恢复辅助呼吸,同时还应注意血压、呼吸及心电图变化。

2.3 气囊的管理:气囊的充气要适当,气囊充气压力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过大易造成气管壁粘膜损伤,过小易导致导管脱出气道。气囊压力以小于25cm H2O为宜,我们采用的是低压力高容积气囊,充气气囊呈圆柱形,因与气管壁接触面积大而压强小,因此损伤小。

2.4 持续气道湿化:我院临床采用的是持续气道湿化。将湿化液以微量泵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ml,以4~6ml/h的速度静脉滴注。间歇湿化与持续湿化比较,后者效果优于前者,它能使气道24h保持湿润,对气道黏膜刺激性小,使病人感觉更加舒适。

2.5 营养支持:病人经口气管插管,医嘱鼻饲,牛奶+安素每日定时鼻饲,每次≤200ml,间隔不少于2小时。

2.6 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神志、瞳孔、Bp、SPO2的情况,q1h开始,以后可视病情变化调整时间间隔。②血气分析:上机前和上机后15至30分钟即开始分析,以后每日1―2次血气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③随时观察呼吸机情况,呼吸机出现报警,要及时分析故障原因并及时处理。呼吸机管道、湿化器每周更换、消毒,如有污染随时更换。过滤网定期更换清洗,集水杯中的水及时倾倒,以防逆流入呼吸道。④机械通气并发症的观察:A、导管阻塞,常见于气道分泌物干涩或气管插管末端有气管黏膜息肉生长,B、脱管,常见于气管导管气囊漏气或者气管切开系带过松,病人出现躁动呛咳或为病人进行翻身叩背等动作较大的操作,少数病人双手束缚不紧,自行将管拔出。C、气管损伤,可因气管插管时间过长,导管末端对气管壁摩擦,引起气管壁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气管-食管瘘。D、肺内感染,E、肺不张,F、通气不足与通气过度,通气不足时病人的呼吸性酸中毒不能得到及时纠正,CO2潴留量不能缓解,通气过度时,导致呼吸性碱中毒。G、肺气压伤,主要是指呼吸机输入气压过高,引起的肺泡破裂,所出现的气胸或纵膈气胸,H、上消化道出血,I、心排量下降或低血压。

2.7 预防与控制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每日评估气管内抽吸物的性质,定时做气管分泌物与药物敏感试验,及时复查胸片,警惕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病室每日空气消毒。

2.8 皮肤护理:使用气垫床,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同时要保证呼吸机管道通畅,勿扭曲及防止与气管插管接口处脱落。防止压疮。

2.9 心理支持:插管后病人无法交谈,与人沟通困难,及时指导病人学会手语表达,教会病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多种方式方法,并请家属协助,以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多体谅病人的痛苦,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舒适感。

3 总结

经口气管插管原则上不超过一周,但在临床实践中有超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与我们的护理工作有很密切的关系,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作用,也与气管导管的质量、病人的密切配合有关,相对于气管切开而言,气管插管损伤小,拔管后恢复快,病人痛苦小。待病人的肺部感染基本控制,痰量明显减少,血气分析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肺活量恢复到10-15ml/kg,吸气压达到-1.47kpa或-15cm水柱,可考虑停用呼吸机。停用前,白天做间歇辅助通气,停机期间密切观察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气的变化,观察有无缺氧和CO2潴留的情况,然后逐渐延长停机时间,以至最后完全停用呼吸机。撤机期间,要指导病人深呼吸训练,观察病人呼吸肌动度,拔管的时候要彻底吸净病人咽后壁的口腔残留物。拔管后,将导管末端做细菌培养以便为下一步用抗生素做好准备。

上一篇:健康教育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