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名背后的善堂(上)

时间:2022-10-15 07:37:56

黄浦区是上海市的核心区,它因濒临黄浦江而得名,著名的南京路和外滩就坐落在这里。1945年,上海市被划分为30个区,设立的第一个区即“黄浦区”。黄浦区的小南门一带,老街巷纵横其间,昔日的一些寺庙、衙署、商铺、名人宅院仍然能在这里找到一丝历史的遗迹。在乔家路和巡道街之间,有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弄堂,叫“药局弄”,就是当年上海最大的慈善堂同仁辅元堂和上海药业同业局的旧址。

清嘉庆初年,上海医药界的同业公会在这条巷弄里捐资修建了一座宏大宽敞的“药王庙”(今址为药局弄91号),正殿供奉着药王神农氏的塑像;庙后为“和义堂”,是药业同仁办公、议事的地方;庙内天井两侧的庑屋,是为城厢内外的老百姓施诊散药的场所。因为这条弄堂是药业同业局的机构所在,久而久之,这里就得名“药局弄”。

药王庙的旁边,正好是同仁堂的堂址。药业局开始办公的时候,同仁堂也刚刚开张营业。嘉庆五年(1800年),上海知县汤焘和乡绅朱文煜、徐思德等人集资购进城北郊的一块空地,没为“义冢”,用以掩埋抛弃在路边的无主尸骸和那些死后无人埋葬的穷人。以设置义冢为契机,地方士绅紧接着于嘉庆九年(1804年)成立了一个名为“同仁堂”的慈善堂,并筹资在老城厢的乔家棚购得一处乔氏宅院(今药局弄梅家街东北拐角处),作为办事机构。

关于同仁堂的慈善救济活动,据同治年间修撰的《上海县志》记载,主要包括恤嫠、赡老、施棺掩埋等内容。其中如“恤嫠”,规定凡孀居而贫苦无依者,“月给钱七百”;再如“赡老”,“凡年过六十,贫苦无依,或残疾不能谋生者,月给钱六百”。除此之外,同仁堂还开办义学,为流民施舍棉衣和口粮,几乎涵盖了当时民间慈善活动的方方面面。

不过,同仁堂所开展的业务中最特殊的是“担水济急”。当时上海市内按数字分成13个区域,同仁堂的司事在其中10处设置水桶和扁担。并预先备好标有各区域号码的灯笼和号衣,同时还负责雇用水夫。一旦发生火灾,水夫们便去司事那里领取灯笼和号衣,然后赶赴火灾现场。在火灾现场,水夫每挑水一次,就由司事发给他们一枚竹筹,用以事后折算酬金。可以说同仁堂还承担了上海市内主要的公共消防事务。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仁堂堂址的旁边,迁来了另一个善堂,这就是两年前由上海人梅益金、海门商人施湘帆以及慈溪商人韩再桥等人组建的“辅元堂”。辅元堂成立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于是就购得与同仁堂所在的乔氏旧宅相邻的陆氏宅第,正式设立了办事机构。

和同仁堂比邻而居的辅元堂,为了避免与同仁堂所从事的业务重复,主要开展医疗救助,为此专门在每年疾病流行的夏秋丽季开设了施医局。根据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咸丰元年(1851年)《辅元堂施医局征信录》中的有关记载,可以约略知道,当时施医局聘请有内科、外科、儿科、眼科和针灸科的医师,每年从农历五月十八日到八月十八日之间逢三和逢八日开局,合计每年的开局天数为19天。每到开局这天,接诊时间从早上七点开始,到正午结束。患者按挂号顺序接受诊治,不收取挂号费和诊金,医师也没有薪金,只有交通费。但很多医师放弃了交通费,自愿为患者无偿诊疗。咸丰元年五月十八日,也就是本年度施医局开局的头一天,施医局接诊男性患者137名,女性患者177名,“给药二十二帖”。而在当年度整个开局期内,施医局总共接诊患者16106名,开具处方3306张。

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小刀会起事,相继占领了嘉定和上海。在此后上海被占领的十几个月中,包括同仁堂和辅元堂在内的各善堂都被迫停止了活动。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清政府收复了上海。也就是在这一年,随着兵燹的结束,同仁堂与辅元堂相继重新启动了各自的业务,并走上了合并的道路。合并后的同仁辅元堂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善堂,这一点,正如当时的报刊政论家王韬所说:“沪上善堂林立,而推同仁辅元为巨擘。”

小刀会起事前同仁堂、辅元堂各自所承担的业务,都被合并后的同仁辅元堂继承了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丰富。譬如,虽然早在道光年间同仁堂就设立了救生局,负责救助水难者和打捞溺死者的尸体,但同仁堂与辅元堂合并后,这项业务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同治十年(1871年),他们与上海市政当局达成《同仁辅元堂分办救生章程》,使救生局正式拥有了官督民办的身份。当时上海的救生船被称为“红船”,船体上写有“官设黄浦江带挡救生”的字样。据现存的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同仁辅元堂征信录》记载,这一年,同仁辅元堂共救起落水者10人、打捞尸体6具,此外还在黄浦江沿岸的12处码头设置了灯塔。

随着业务的拓展,同仁辅元堂越来越多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当时上海只有被称为北市的租界内有路灯,而老城厢所在的南市区没有路灯。于是,同仁辅元堂就利用民间的募捐和善堂的资金,在南市区敷设路灯。

1883年6月29日,英国商人建造的杨树浦水厂开始向苏州河南岸的英租界供水。自来水在租界的修成,促使上海的士绅商贾决意仿效西洋之法,在苏州河北岸的老城区内自设铁管汲引江水。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了铺设自来水管这一市政工程的全过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898年春天,黄浦江水终于第一次通过铁管被引进上海城区。

由于同仁辅元堂的办事机构一直位于药局弄内(今址为药局弄95号),所以药局弄的北段,过去也被叫作“同仁堂路”或“同仁辅元堂路”。

今天,无论是药王庙还是同仁辅元堂,都已湮没在时光的雨打风吹之中。惟有那残存的屋檐、褪色的砖瓦和尘垢满身的斗拱,见证着那历经岁月洗礼而凝结的沧桑。

上一篇:旧衣也时尚 下一篇:漂在北京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