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15 07:28:58

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根据2012年底至2013年初对3100位市民进行的“首都公民道德形象”问卷调查,首都市民道德理想与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爱国爱首都、诚实守信、友善、敬业等成为首都市民的人生价值追求,体现正能量的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被首都市民广泛认同。但也有一些市民认为,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的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2)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工程;(3)加强诚信体系建设;(4)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支持作用;(5)进一步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舆论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关键词]首都 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5-0143-06

为深入了解首都市民道德状况,切实摸清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增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有关单位,于2012年底至2013年初对3100位市民进行了“首都公民道德形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首都市民道德理想与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爱国爱首都、诚实守信、友善、敬业等成为首都市民的人生价值追求,体现正能量的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被首都市民广泛认同。64.9%的受访市民认为北京市社会风气比十年前更好,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一些市民认为,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市民最反感的四大不道德现象是违法乱纪、诚信缺失、不尊重别人和奢侈浪费,五大不文明陋习是不文明出行、公共场所争吵喧哗、网络不文明、放任宠物和乱贴乱扔,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首都公民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评价

(一)首都公民的道德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爱国爱首都最受市民认同,且多数市民能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愿望

问及首都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时,75.7%的受访市民选择爱国爱首都,70.3%选择文明有礼,64.0%选择遵纪守法,选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市民约40%。数据表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爱国精神仍最受市民重视,文明有礼、遵纪守法等品质也得到市民的较高认同。

大部分市民能从做好本职工作、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出发,表达爱国愿望。34.8%的受访市民表示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爱国愿望的主要方式,23.6%选择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20.7%选择积极参加公益活动,13.9%选择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6.7%选择关爱弱势群体、支持老少边穷地区。

市民对改善民生状况、促进社会公正的措施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67.8%的受访市民支持车辆限行。64.o%的受访市民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表示赞同,43.6%对关爱来京务工人员表示赞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市民中,仍有54.8%支持车辆限行。

做人标准集中体现了市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显示,48.6%的受访市民做人标准立足于多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45.4%表示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5.0%表示利已、但不危害他人和社会,0.6%表示小惜一切代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助人、奉献是绝大多数市民帮助他人的初衷而并非只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46.7%的受访市民表示提升自己、快乐自己是自己做好事的目的,28.9%出于行善积德,23.1%单纯只为了帮助别人,1.1%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多数市民表示愿提供帮助;在遇到陌生人对自己不礼貌或冒犯时,七成市民选择“礼让、不计较”。

假如市民看到小偷在公交车上行窃,多数市民愿提供帮助。其中,11.6%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上前制止,43.4%表示会设法报警,34.7%表示会设法提醒被窃者,这说明市民的帮助以报警或提醒等侧面制止不道德行为为主.而直接上前制止的不占多数。若看到老人跌倒,39.1%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上前扶起老人,如需治疗会帮助送去医院;27.8%的受访市民表示会保护现场,及时报警;21.7%的受访市民为防止被讹诈,会找周围的人一起帮助;10.5%的受访市民会先看看怎么回事,不轻易行动;仅0.9%的受访市民表示会悄悄走开。这说明多数市民遇到老人跌倒会采取帮助行动,而不是旁观或走开。

当遇到陌生人对自己不礼貌或者冒犯时,69.5%的受访市民选择礼让、不计较,22.2%选择以和蔼的态度进行劝说,8.0%会据理力争、绝不让步,0.3%表示会通过多种方式报复。

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超过四成市民愿意进行干预或纠正,从自身做起营造文明风尚。当市民看到有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时,25.4%的受访市民表示会去提示对方这样做不好;18.9%表示会自己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46.5%表示反感、想阻止,但怕引起麻烦。

(二)老一辈革命家深受市民崇敬,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深入人心

问及市民最崇敬的人物时,69.1%的受访市民崇敬、等老一辈革命家,13.0%崇敬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崇敬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市民分别占7.9%、4.0%和3.3%,1.5%的受访市民崇敬文体明星。当具体问到对某位榜样的知晓度时,93.3%的受访市民听说过焦裕禄,86.5%听说过李素丽,74.2%听说过时传祥,68.3%听说过张秉贵。

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是市民了解好人好事的第一途径,网络是第二途径。95.9%的受访市民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了解好人好事,58.1%通过网络了解,31.O%通过周围人的传闻了解,12.3%通过会议和报告了解。邻里相传的方式在农村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对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而言,网络的作用与传统媒体势均力敌。45.6%的农村居民通过周围人的传闻了解好人好事,是城镇居民的两倍。在共青团员和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近九成通过网络了解好人好事。

(三)社会风尚逐步好转,道德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64.9%的受访市民认为社会风气比十年前好转,且60岁以上的市民更认为社会风气在好转。38.0%的受访市民认为北京目前的社会风尚比十年前明显变好,26.9%认为稍有进步,11.5%认为变化不大,10.4%认为有所退步,3.8%认为明显变差,另有7.4%不了解十年前的情况。在60岁以上的受访市民中,42.1%认为社会风气比十年前明显好转,31.O%认为有所好转,两项比例之和比全市平均高8.2个百分点。

56.1%的受访市民对窗口行业的服务表示肯定。9.8%很满意北京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46.3%表示比较满意,38.4%表示一般,4.4%表示不太满意,0.9%表示很不满意。

市民对所接触人群在诚实守信、工作态度和孝敬老人方面的评价总体良好。71.3%的受访市民认为周围大部分人诚实守信,72.4%认为所接触人群工作精益求精或尽职尽责完成分内任务,41.7%认为身边的熟人都能孝敬老人。问到身边交往的人在诚实守信做得如何时,19.9%的受访市民认为所交往的人都诚实守信,71.3%认为大部分人诚实守信,7.8%认为少数人诚实守信,O.2%认为所交往的人都不诚实守信。在市民对接触人群的工作态度做出评价时,21.8%的受访市民认为所接触人群爱岗敬业、工作精益求精,50.6%认为他人能做到完成分内任务、尽职尽责,19.7%认为他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5.9%认为他人工作时只做表面文章、作风不扎实,2.0%认为他人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在市民的熟人圈子中,47.1%的受访市民认为熟人中没有不孝敬老人的情况;46.O%认为熟人中有不孝敬老人的情况,但不多;3.2%认为熟人中存在很多不孝敬老人的情况。

市民与邻居的关系基本良好。50.3%的受访市民与邻居“经常交往,互相帮助”,27.6%选择“认识,偶尔来往”,17.3%选择“见面能打招呼,但没什么来往”。可见大部分市民和邻里的关系是比较和睦的,还有一定比例的市民与邻里的关系保留在“没有冲突、但交往不多”的层面。

二、市民最不愿意看到的社会不道德现象和反感的不文明陋习

(一)损人利己、诚信缺失、不尊重别人和奢侈浪费是市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四类社会不道德现象

在市民不愿意看到的各类不道德现象中,60.6%的受访市民选择损人利己,43.7%选择诚信缺失,29.1%选择不尊重他人和奢侈浪费。文化程度高和职位高的“双高”人群,最不愿意看到诚信缺失现象。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机关及社会团体中高层领导、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及教科文卫人员这四类群体中,选择不愿意看到诚信缺失现象的比例最高。

市民对食品安全、公众人物代言和出租车运营等行业领域表示担心和不信任,不少市民遇到过出租车拒载、担忧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市民不信任公众人物广告代言的真实性。在出租车运营方面,13.8%的受访市民经常遇到出租车拒载,40.6%偶尔遇到过,即遇到过拒载的市民超过一半。在食品安全方面,73.2%的受访市民担心地沟油,68.5%担心滥用食品添加剂,半数以上的市民对农药残留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问题表示担忧。在公众人物广告代言上,67.9%的受访市民认为公众人物为了赚钱做虚假广告,影响不好,只有14.8%认为真实可信,17.3%认为不好说。

为了解道德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加入了对社会不道德现象归因的询问。调查显示,市民认为道德风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具体来看,59.4%的受访市民认为是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54.9%认为是道德教育不及时、没有针对性;53.6%认为是领导干部不率先垂范。以上三方面均为外因。另有40.4%的受访市民从内因方面找原因,认为人们普遍不重视个人修养是原因之一。

(二)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不文明出行、宠物随地便溺、公共场所争吵或说脏话是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陋习

调查显示,市民最反感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方面的不文明行为。问及市民反感的不文明陋习时,76.5%选择乱吐乱扔,72.2%选择乱发小广告,72.0%选择不文明出行,63.5%选择在公共场所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地便溺,48.2%选择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由于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和宠物随地便溺均涉及公共卫生领域,可以看出市民对公共卫生不文明行为比较反感。

行人和非机动车乱穿乱行、车辆乱停乱放是市民比较反感的不文明出行行为。有41.6%的受访市民反感行人和非机动车乱穿乱行,39.6%反感车辆乱停乱放,另有29.7%反感开车乱并线。值得注意的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有45.9%的受访居民反感车辆乱停乱放,比例较高,侧面反映出该地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相对比较突出。

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现象是一类比较典型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发生几率高,安全隐患大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是市民认为闯红灯现象严重的原因。近九成市民认为主要原因是市民的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比例最高;选择人车太多、实属无奈的占七成;选择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够、路通管理不够等客观原因的占六成以上。这说明市民认为闯红灯主要需从市民的主观意识方面找原因,而客观原因居其次。

传播虚假信息是最突出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在不文明陋习中,对网络谣言、谩骂表示反感的市民达到27.7%。在诸多网络不文明行为中,市民认为传播虚假信息问题最突出,55.3%的受访市民选择此项;其次是散布信息、谩骂/侮辱/攻击他人。传播垃圾邮件,约三分之一的市民选择此三项。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提出的“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通过举办“中国梦”大讲堂、组织“中国梦”巡回报告、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组织“中国梦”网上畅谈等活动,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理想信念。要把“中国梦”学习教育与弘扬中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广大市民见贤思齐,弘扬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引导广大市民把坚定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统一起来,与建设“美丽首都”、“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统一起来,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首都各项工作。要引导广大市民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落实到从我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与文明素养的实际行动之中,落实到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爱护环境等具体道德行为之中。着力实现以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公德意识、法律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素质的显著提升,着力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服务水平、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二)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工程

公共文明是公共生活领域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文明风尚、公共秩序、社会服务、环境面貌的综合反映。从近年来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意见来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公共文明日益成为影响首都形象、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为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秩序、礼仪、观赏、服务、网络等文明引导行动。其中,建设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始终应当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要持续推进环境文明引导行动,继续纠正乱吐乱扔、乱发小广告等传统顽固陋习,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要针对流动人口多、卫生死角多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宠物随地便溺”是近年来逐渐突出的新问题.要把文明养犬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加强文明养犬教育,发动养犬者共同制定“文明养犬公约”;成立社区文明劝导队,对文明养犬的行为进行具体引导,大力推进社区养犬文明风尚的形成。要持续推进秩序文明引导行动,针对“车辆乱停乱放”和“开车乱并线”等问题,加大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引导。要把“中国式过马路”作为秩序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一方面,加强“文明出行”宣传教育,培育市民规则意识,劝导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改善交通秩序;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机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对“中国式过马路”给予适当处罚。同时,逐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斑马线、红绿灯、人行天桥等交通安全设施,方便市民出行。保证市民安全、有序地过马路。

(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问题涉及产品质量、产品信誉、服务质量、群众利益和社会安定,必须作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诚信文化,普及诚信知识,提高诚信意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造假欺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人人做社会诚信的自觉守护者。要重点抓好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党政机关和窗口行业持续开展职业道德全员培训,完善职业行为规范,广泛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在党政机关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教育党政机关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争当诚信表率,始终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信办事,热情服务。加强商务诚信建设,深入发掘北京特色商业和老字号企业长期形成的诚信文化资源,宣传推广诚信品牌。开展“诚信经营示范街”、“诚信市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努力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引导广大市民在社会做诚信公民、在单位做诚信建设者、在家庭做诚信成员,着力形成讲诚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和公布不良信用记录等方式,约束、规范行业和个人行为。针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制假售假事件等热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打击力度,搞好专项整治。要把解决诚信领域突出问题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之中,作为评比考核的重要内容,运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支持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依靠思想教育,又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奖励与处罚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管理,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运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在加强法规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文明规范体系建设力度,发动广大市民积极修订《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制定《首都市民公共文明公约》,建立健全市民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街道、车站、机场、路口、楼院、影院、赛场、商场、医院、公园等各类公共场合的文明公约,推动文明礼仪教育覆盖社会各类不同群体和城市公共生活领域的每个具体场合。

(五)进一步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舆论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要继续保持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在宣传好人好事方面覆盖广的优势,注重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针对市民对新榜样人物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可将传统媒体宣传常态化,通过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常设阵地,实行高密度、大范围宣传推广,加深市民对新榜样人物的印象。要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微博、QQ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开展“中华美德故事会”活动,发动市民对道德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并加强对正面舆论的引导宣传,强化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要加强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公益广告宣传,着重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和与市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鼓励市属各类媒体利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刊播优秀公益广告,积极协调在全市重要窗口地带设立公益广告牌,形成规模和声势。利用有奖征集方式分类选出好作品在各类媒体刊播,确保公益广告宣传的良好效应。加大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生活范围、文化素质和媒体接触习惯等,利用宣传墙、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群众身边的榜样,加深居民对好人好事的印象,构建出一个积极有效的口头传播网络。

上一篇:“像野草般无序生长”的孩子 下一篇:浅析玉米地膜栽培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