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露”意浓

时间:2022-10-15 06:34:30

空气中的水汽夜间遇冷,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凝结,因此形成的水珠,就是露。诗人们常用“露”来表情达意,让人回味无穷。

一、 以“露”绘美景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空中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作者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月亮属平常的景物,本不会“滴”露珠,但在诗人笔下却情态毕露,异趣横生,令人神往。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滴滴清露,多像粒粒珍珠!用“真珠(珍珠)”作比,不仅写出露珠的圆润,而且描绘出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看:一弯新月初上,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全诗通过对“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一个宁静、和谐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二、 以“露”传爱情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诗句写景起兴,秋日的清晨、茂盛的芦苇、斑驳的霜露、迷离苍茫的气氛,既是对主人公所处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又是人物心境的绝好写照。此情此景勾起了对意中人深深的思恋,然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如这凄迷的景色一样,意中人也是那么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一江秋水竟成了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情与景的高度契合,使得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达到了极致。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这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下,更显示出这对爱侣的高尚纯洁。词人热情地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三、 以“露”抒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前句写景,且点明节候。那是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后句也是写景,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无比怀念。张九龄《望月怀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能入眠,怪谁呢?是屋里的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娇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诗句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四、 以“露”表惜时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诗句写一年之计在于春,植物群生的园圃中充满生机。“青青”,形容植物少壮时茂盛的样子,色彩鲜明。尤其在春天,植物的花叶上映照着黎明时清洁的露珠,该是一幅多么清新蓬勃的画面!“”是被太阳晒干的意思。这说明只要日光高照,露水就会很快被晒干,因而诗歌于精神饱满之中已隐寓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短暂的意思。诗人在这里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

五、 以“露”写归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沾衣”,可见露之重,夜之深;沾衣”而“不足惜”,可见诗人胸中充满以隐居躬耕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下一篇:我播种,所以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