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尔伽美什》看古巴比伦人的生死观念

时间:2022-10-15 06:04:28

从《吉尔伽美什》看古巴比伦人的生死观念

【摘要】19世纪70年代,一位年轻的英国排字工乔治・史密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破译了泥板书上的楔形文字,找到了一个与《圣经》中洪水神话相似的大洪水故事。一部伟大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终于被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吉尔伽美什》的发现“拉开了一个沉睡五千年的伟大古代文明发现的序幕’,可谓是“为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本文将从这部古老的史诗入手,着力探讨古巴比伦、古苏美人的生死观念。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永生;生死观念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58-02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曾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史诗。根据卡顿《文学术语词典》的解释:史诗是指“在大范围内描述武士和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是多方面的英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历史”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的出现表明了人类自身的成长,从野蛮逐渐走向文明的过度与进步,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在史诗的后半部分,文本向我们描述了吉尔伽美什面对好友恩奇都的死亡,从而充满了对命运对生死的惶恐与不安。同时,文本也讲述了吉尔伽美什去寻访人类始祖和寻找长生草的情节,包括恩奇都向他讲述地狱遭遇。这些都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原始想象。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兴败枯荣,傍晚落下的太阳会在早晨重新出现,这些自然现象上古初民就已察觉,但碍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成为了一直无法破解生命之谜。

人类对于自己未知事物的态度总是矛盾的:一方面害怕,一方面又期盼。对于生命,他们害怕生命给自己划上休止符,又期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古代苏美尔人、巴比伦人把这种原始人生愿望在《吉尔伽美什》中做了艺术的反映并加以想象,体现了这部史诗的意义,也透露了生死问题的哲学内涵。

一、死亡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命运,用海格德尔的话来说“人生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就是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在《吉尔伽美什》中,这把大镰刀便无情的收割了恩奇都的生命。即使恩奇都被创造伊始具有一半的神的身体,即使吉尔伽美什拥有各种能力,他却不能把恩奇都从死神手中解救出来。对于恐惧毫无概念的吉尔伽美什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他被从内心涌上的恐惧感密密实实的包裹了起来。

人是一种很不幸的动物,因为随着他的成长,在其意识深处便诞生了与生截然相反的死亡恐惧。正如叔本华所言:“动物不知有死亡,每个动物之意识着自己的无限,直接享受着种族不灭。至于人类,因为具备理性,必然产生对于死亡的恐惧。”死亡是失望时终极,是虚无,是结束。对于死亡的畏惧产生对于生的渴望。

被语言命名为死亡的东西,那被当做某人之终结的东西,也具有一种能转移到自己本身的或然性。骁勇善战,豪情万丈的吉尔伽美什在恩奇都死后渐渐消解了其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形象。风采褪去的他“一见狮子之类便连连颤抖”,在马什山看到把关的蝎人,吉尔伽美什“现出一副惊恐失色的脸”他恐惧了,害怕了,甚至垂头丧气了。

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日勒认为,人类的整个世界观是从死亡的认识中来的。人是唯一意识到死的生物,死亡意识推进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由于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限度,才可能进而去思考去延长这个限度以及如何在此限度之内换取更大自由的问题。换言之,人知道了必然死,才进而思考如何寻求永生的问题。所以对死的关注可以视为人生哲学的开端。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哲学家加缪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人自杀的问题”。

二、永生

人知必死而顽强求生,英雄不会永远活在恐惧当中,被死亡一叶障目的时间过去了,吉尔伽美什决定去寻找答案,吉尔伽美什终于决定要奔向那屋巴拉・图图之子――乌特纳庇什提牟。去寻求永生的秘密。对于自己所害怕的东西,要不把它高高捧起奉若神明,要不把它深深地挖下,将其解决。面对着死亡这个让人害怕的东西,吉尔伽美什怀揣着勇气,去远方寻求不老之术。

终于,他得到了永葆青春的仙草,那可以令他获得永生。那一刻,人类长生不老、凡人肉体不朽的梦想似乎有了希望!然而,在吉尔伽美什归途中,途径一潭冷水泉,疲倦的他需要洗去身上的尘土与劳累。就在此时,冷水泉中的一条蛇窜出来偷吃了他的仙草。当一切都变得那么触手可及的时候,偏偏在此时情况急转直下。梦境在一瞬间被打破“吉尔伽美什坐下来悲痛嚎啕,满脸泪水滔滔”人类的情感总是会在某一点上不谋而合。

其实,对于吉尔伽美什甚至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永生希望的破灭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结果。

首先人本身具有强烈的“泥土性”,具有三分之一人身体的吉尔伽美什身上自然也有泥土的特性。生命来自于尘土,复归于尘土。创造人类的神选择用泥土造人,在各个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莫不如此: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用的是土,西方犹太――基督教经典中上帝用泥土造人,希腊、澳大利亚神话传说中都是用泥土造人。泥土在世间的普通、卑下以及遇水即化的特性恰恰隐喻了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平凡性和在世间存在的苦难性。脆弱的、普通的凡人是地上的泥土,他们永远不能像神明一样如同白云穿行在天空,没有限制(时间和空间)。因此所有故事的发生都具有了合理性。偷食仙草的蛇的出现也就在意料之外,情理当中了。

再次,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不可能也更加不可以得到永生。“我们一旦能够支配死亡,也就没有什么能够支配我们了。”古罗马的哲学家向我们倡导他的“死亡哲学”,他提倡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不要恐惧、反抗。他不相信永生,更加不提倡永生的思想。人类一旦具有了操控生命长短的能力,那么他就已经站到了神的行列了。

三、现世

人明知必死而顽强求生,面对死亡的不可抗拒而发出顽强的挑战。吉尔伽美什对生命永恒的苦苦追索正体现了巴比伦人通过这位英雄所显示出来的全名族悲剧性的理论意识。永生之梦在悲剧性的结局中支离破碎,怀着对死亡恐惧的吉尔伽美什在一片残垣断壁中找到了新的希望。最后,他知道了人类的命运和关于人类命运的真理,他学会了接受事实:人难免一死。这是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事实,也是古代苏美尔人对于人类命运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他们最终于现实达成了和解:关注现世,活在当下!

既知死之确定无疑,方知生之短暂可贵。如果永生是痴人说梦,那现实才是明智之举。此时的吉尔伽美什,脱去了神的不死之特性,将人性充分展露了出来,这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智者,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人类幸福而言,智慧比英雄行为更有意义。“关注现世,活在当下。”这不仅是吉尔伽美什对于自我命运的认识,也是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总结。

“关注现世,活在当下”这个主题其实在史诗中早就已经出现过。早在吉尔伽美什寻找不老之术的时候,一位酒店的女老板就已经要他享受现在的生活了,她的一段劝诫,看似是吉尔伽美什前进路上对于他的考验,可当我们纵观整个故事的时候却不难发现,这一段话语才是文本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对于吉尔伽美什的劝说,更重要的,它也是古代苏美尔人在跟命运达成和解之后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史诗中的英雄时代已经远去,但吉尔伽美什的探索与追寻任然意味深长。他对于生死的追问于我们也有着极大地影响和启发。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或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我们所能抓住的只有眼前。“在你所在之地生根发芽,不因恐惧和徘徊,就忘记散发芬芳。”也许,这才是这部伟大的巴比伦史诗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宝藏吧。

参考文献:

[1]桑杰措.《吉尔伽美什》与《格萨尔王传》之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邓楠.论《吉尔伽美什与阿伽》的文化与美学价值[J].求索,2004(03).

[3]国洪更.《吉尔伽美什史诗》与美索不达米亚历史[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王欣.《吉尔伽美什》中的原始思维比较研究[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上一篇:关于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探讨 下一篇:论完善电力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