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时间:2022-10-15 05:33:23

小学品德课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

一、以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

例如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我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学生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什么地方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何时、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有了初步认识。这样为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

之后再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叔叔真精神。”“他们的动作很整齐。”老师趁机提问:“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们会怎么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我长大了想当。”“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让他们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祖国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

二、以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大胆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看看时间》一课时,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家长,了解孩子迟到的原因。课中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教材中的奇奇为什么迟到一事,而是让学生“实话实说”,讲述自己迟到的经历,特别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迟到后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迟到的办法。通过“实话实说”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儿童惜时、守时、做事认真求上进的生活态度。这样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例如,在《礼貌的力量》教学中,可设置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名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对旁边站着的老人视而不见。二是一名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对一位老人说:“老头儿,填个调查表行不?”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甚至会伤害他人,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外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设计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像,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内容,上台模仿,体验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为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走、言谈,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文明学生的风采。然后教师再引导。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认知展现、情感渲染、行为实践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和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如在设计《亲亲大自然》这一活动时,首先,可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和善恶观念。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入脑动心,其教学效果才能明显。加强道德实践体验,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活化,我们就会丰富德育内涵,提高思想品德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区金龙小学

上一篇:我想去外面看看 下一篇:让山还是山,让水回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