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铁动脉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时间:2022-10-15 04:30:02

利用高铁动脉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也是我国高铁线路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铁建设可以提高长三角区城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加速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促进长三角区城整体产业升级,因而对上海和长三角发展均面临巨大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以高铁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高铁动脉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提出对策,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一、长三角区城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与长远规划

1.长三角高铁建设的现状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中心,也是高铁建设最快、水平最高、线路最密集的区域。沪杭、沪宁、京沪、沪汉蓉等众多高铁汇集于此,逐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高速铁路网。日前长三角地区巳建成及在建项目包括沪宁、沪杭城际、宁杭甬城际、苏嘉常城际等。上海至杭州只需要45分钟即可到达,到南京最快只需要1个多小时。宁杭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等也将相继建成。

2、长三角城际交通网规划

根据2010年修编完成的长三角城际交通网规划,长三角的城际交通网规划将覆盖面积扩大至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全部区域,规划面积将近 35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2亿。铁路网密度将由日前的每百平方公里1.5公里,增加到3. 07公里。以上海、南京、杭州、台肥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城镇,形成快捷、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省会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以及省会城市和所辖地市之间实现1--2小时交通圈。这将进一步增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与区域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

3、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的前景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长三角区域高铁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沿海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两个核心城市之间的联动,带动更大的长三角区城的发展。

沿海铁路大通道主要连接东部各省主要沿海城市,是“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中的“一纵半”,连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 是我国首条沿着海岸修建的铁路通道。从规划图上纵览,这是一条从辽东半岛出发再从东海之滨沿着海岸延伸至南海,把两个区域维系在一起的高速铁路。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基本实现区域内1小时、2小时交通圈的同时,沿海铁路大道旨在打造各区域间大运量、高速度的陆路运输通道,串联起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并以海运和铁路运输的有效对接构建海铁联合的运输链条。这不仅有利于铁路沿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促进区城经济均衡发展。

二、高铁建设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

1、提高长三角区城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高铁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通过人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实现各类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对于没有高速铁路的周边地区,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增长的机会更大,使得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获得了整体增长。

高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对于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体量庞大,但不同城市经济还具有较大的差距。高铁的开通将进一步减小这些差距,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更加明显。对上海而言,高铁对上海带来的效应表现在上海对外连接更加高效、快速、畅通,也使得上海整个产业实现对外互动与联动。一方面,制造业将进一步向高铁沿线商务成本较低的城市有序转移;另一方面,一批需要贴近客户、对外联系的民营大中型企业则会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成为企业市场开拓的桥头堡,客户联系的窗口。例如,浙江的达之路、美特斯邦威、鹏欣集团、陕西的丰佳集团等,都己将总部设在上海。

2、加速以高铁影响范围为度量的经济圈形成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不断增强,沿线城镇成为支配整个区城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京沪沿线的京、津、济、宁、沪等城市及相应的城镇群,集中了京沪经济带的大部分经济活动,代表了京沪经济带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因此,高铁时代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N小时经济圈”,如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沪宁杭“1小时经济圈”、成渝“1小时经济圈”和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等,体现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对于经济圈中的首位城市而言,高速铁路能促进其经济规模的整体增长,但就特定的产业而言,高铁为沿线的中、小城市都提供了新的机会。此外,高铁的出现可以明显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外部可达性,增强其经济潜力和区位因素,从而在城市等级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因此,高铁将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带来双赢的局面:对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而言,其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对江、浙、皖三省的二、三线城市而言,则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3、促进长三角区城整体产业升级

由于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与产品较第二产业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在产业活动发展上,高速铁路的影响主要在于第三产业,尤其以强调快速运输、资讯传递与流通的商业、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高铁对于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突出表现在咨询、商务、商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咨询业,高速铁路减小了其时间成本,加速其信息的获取速度与广度,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对于商业,高铁客运所带来的密集人流和高消费人群,会为商业饮食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商业公司在高铁车站周边进行投资。此外,高铁对商务办公行业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速铁路最具竞争力的运行距离是300--600公里,最适合商务办公人士的出行,为第三产业中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将对沿线城市和地区的旅游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高速的运营效率极大地降低了游客对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高铁连接的相对发达地区的散客化、同城化、区域化趋势将更加突出,这将极大地扩展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半径,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4、促进长三角区城内产业分工

高铁运输方式的出现,直接导致商品、要素流动成本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对产业和要素资源的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重构城市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城市区城间产业的垂直分工将进一步强化,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研发设计、咨询评估、传媒创业等高端服务业将进一步向特大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服务半径将进一步扩大,总部经济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铁建成以后,长三角产业格局将会继续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调整。目前长三角各个城市已经呈现以上海为龙头、各个城市联动协作发展的趋势。上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和研发优势,已经形成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触航运业、总部经济等展现了新的发展态势。苏州、无锡等城市工业发达,可以在自身基础上继续加强研发和创新,加速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新型工业。长三角苏北等周边城市可以利用高铁等带来的区城人流、物流的便利,加速引进和承接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而杭州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5、进一步推动同城化效应

一是城市共促。高铁效应更加紧密了同城化区域的城市联系,促进了各城市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各自优势,明确城市定位,积极共享高铁效益,实现城市共同发展,从根本上深化了区城一体化发展。

二是社会并进。高铁区域同城化的社会发展源所涵盖的多方面社会协调,是区域同城化的起点。高铁同城化效应将逐步强化其对社会事业的区域协调,带动区城基于共同目标的杜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社会事业呈现更加明显的并进趋势。

三是政策对接。高铁政策同城化将充分发挥区域原有制度优势。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同城发展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清除传统制度障碍、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推动同城化的政策对接,实现区域内同质的政策环境。

四是文化交融。高铁同城化效应强化了文化互动,实砚了多元文化的认可、包容和整合,使其在更广的时空范国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打造高铁同城化区域文化多元交融的良好局面。

五是产业互补。产业互补是区域同城化效应的产业空间响应,强化了区域的同城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高地。

六是要素畅通。同城化的发展源于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有效地促进要素流动,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以及周边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七是生态共治。从区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以“同城”的标准,树立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共同进行环境治理,共同制定生态保护制度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同城化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同城的生态治理局面。

三、利用高铁建设机遇,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建设长三角枢纽服务平台

上海虹桥商务区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而设,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重要的枢纽服务平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八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可实现跨区域、大范围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是中国内地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借助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成本优势,虹桥商务区未来将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上海应加强对平台径济的重视和推进,大力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逐步将其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城的中央商务区(CBD),成为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

从产业抓手看,虹桥商务区未来应着重发展以下三类产业:一是生产业,如会计、法律、中介等人力资本密集的生产业,可借助虹桥商务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二是高端物流业,可发展成为中国区的后台服务中心,主要针对价位含量高、便携性强、安全要求高的特殊物品,如血浆、精密器械等。

2、推进长三角产业优化升级

(1)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同城化进一步升级

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重点发展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铁效应会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并以此带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同城化进一步优化升级,加速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以金融、贸易、交通、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高铁效应将促进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新兴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同城化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使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更快地融入世界市场体系。

(2)聚集重点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良好的区域环境促进了现代服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转移扩散,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强调不同等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细分市场的定位,通过差异分工和区域合作,深化每个城市的产业的重点领域。

通过高铁效应的带动,上海逐步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杭州形成以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以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形成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3)确立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推进全球营销

通过高铁,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更具有优势,在协同分工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树立上海现代服务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从寻找跨国公司合作到通过整合行业内多家企业进行整合,利用合作、联盟和并购快速建立规模,为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持以及获得全球化能力,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模式提供创新基础,这些扩张能够促成现代服务业品牌的全球营销和带来更多的业务。

(4)充分发挥高铁效应,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近期可着重推动高铁旅游的发展,借鉴欧洲铁路旅游的发展经验,加强区域合作,尽快形成长三角高铁旅游指南。

高铁使长三角旅游变为感知上的短线游,高效率的现代旅游带来的激烈竞争会淘汰大批档次较低的景区,进而凸显出一些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强势企业,因此,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支持那些知名度高,能够代表区域旅游形象的景区,建设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能够留住游客的旅游项目。

此外,应当“软硬兼施”,提高城市接待能力。高铁时代将带来游客“爆棚”式发展,须不断提高高铁所到城市的接待能力,逐步吸纳缓解蜂拥而至的游客对于城市的冲击。一是设置旅游团队接待餐厅,统一进行培训。二是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立旅游集团化电子网络系统。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注重品牌建设,使长三角区域内各大景区形成一个互惠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四是积极探索临“站”经济区建设,注重临“站”经济区的完善。

3.加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制支撑

应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各类制度建设,包括市场准入、监管、信用和税收等,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协作与创新平台。

(1)以长三角制度一体化为体制支撑平台

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域的竞争,一体化是打破行政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随着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以及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三级运作、统分统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具有权威性的合作协调体系和服务体系,以制度化促进一体化,在用工制度、税收制度、征信制度等方面争取实现突破,全面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

(2)城市群发展制度合作

城市群制度合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重点围绕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制度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长三角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杭甬城市群次级城市群合作,在交通无缝衔接、产业对接、创新平台共享等方面首先突破,同时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与次级城市群之间的制度协调。

(3)推进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社会民生、环境等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首先,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统一民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已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需。随着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将使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人员的双向流动加剧,医保、社保、公共治安等方面的对接将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员保障。其次,随着产业合作的日趋紧密,一个共防共治的环保体制有待建立。长三角各城市间的水域、空气、土壤相连,必须在环境治理上加强合作,以保障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建设对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来看,长三角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法治化进程还有待推进。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多地体现监督、协调、服务和引导职能。要打破行政区城限制和垄断,使区域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进人市场,并获取各类资源要素。同时,建立起跨区域的各类市场规则体系,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开放,促进区域内法规、政策的一体化,实现各种要素在区域内的方便流动。

(作者系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佛教供养&世俗厚葬兼防盗功能的统一 下一篇:耀州窑的月白釉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