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屈原楚辞作品中大量运用“兰”的原因

时间:2022-10-15 04:28:51

探析屈原楚辞作品中大量运用“兰”的原因

摘 要:楚国大夫屈原,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官正直却屡遭小人陷害。耐人寻味的是,流放途中的屈原却对草木一往情深,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香草花木的描写,特别是兰花的描写,那么屈原“兰花情结”的原因有哪些,本文将主要从屈原的经历及其个人本身对其进行探析。

关键词:屈原;楚辞;兰花

一、屈原的生活时代与民族的特色

首先,屈原生活的楚国是原始氏族社会性质的,楚国的人民对自然、植物无比的崇拜。古楚国是巫人聚居之地,也是巫风炽盛之地。香草香木用于祀神的宗教性的典礼活动,使其与神结缘而在人们心目中神化。兰花在众多香草中一直号称“天下第一香”,因而人们十分熟悉了解兰花,屈原作为一个诗人,他灵心善感,凭着对生活的关注,对花草的熟悉程度肯定要高于寻常百姓。这和楚国的民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今天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上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记载,我们知道那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奇花异草的生长,因而楚族人们自古以来就有以香草赠美人,挂香草来避除邪恶的普遍风俗习惯。《水经》云: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楚地多香草,平常人家多爱种植,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看看湖南湖北地方志的记载,几乎一年四季的节气时令都与花草有关。屈原生长在此环境中,由是知屈原真所谓多识草木鸟兽,而能尽究其所以情状者与。

其次,对芳香的崇拜。屈原生活的楚地虽与周族相隔甚远但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芳香崇拜,以香气祭祀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周部族有将嗅觉感受扩大到道德的传统,楚地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周部族的影响,楚国有借香草象征善美、贤才的传统。楚辞不仅以香草象征人的美德,而且把幻想中的神灵世界描绘成香气弥漫的地方,九歌中的神灵,从服饰到器具,从宫殿到礼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楚辞、九章以香草喻美德,九歌则把一切美好事物都以香花芳草装点,使其具有芳香性质。在崇尚芳香时物质与精神并重,嗅觉感受与心灵体验兼顾,实现了灵与肉的统一。兰花在屈原众多香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兰花独特的香气是分不开的。

二、屈原人格魅力的体现――追求理想人格

这与屈原的政治生涯是有密切关系的,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屈原的政治经历结合前面我们叙述了兰的文化渊源及其内涵。此外,屈原作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象征主义手法。兰花是他众多香草中的一员,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黑暗政治的楚国,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官正直却屡遭小人陷害。他可以从兰花所特有的品质上找到与自己人格同的契合点,他就是生长在黑暗政治中的一朵幽兰,故而在流放途中的屈原对兰花一往情深,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兰花的描写。

三、屈原有意识的开始追求审美

在人们眼里,兰花是一种既高雅、美丽,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植物。我国古代常以“君子”、“雅士”、“幽人”等来称颂兰花。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兰花原生在山涧泉边、林木茂密的地方,因为它清雅含蓄,幽香四溢,故多年来一直号称“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享有“王者香”、“空谷佳人”的美誉。兰花也因有高洁的品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是从观照自然开始的。”屈原钟爱于兰部分原因是源于兰花的美。屈原是一个具有内在美的人,而注重内在美的人往往也追求仪表美。内在美要通过仪表美表现出来;仪表美是内在美的体现和反映。屈原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屈原的仪表美表现出他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为中国文人诗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并且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从屈原的咏兰诗可以看出屈原的审美,他选择用兰花增加他的人格美,他选择兰花作为人格寄托。以美衬美,以美托美。屈原十分爱美,并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这与屈原的实现“美政”的理想也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聂石樵.《楚辞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张崇琛.《楚辞文化探微》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周建忠.兰花的文化内涵与儒学的人格定位.东南文化.2003.

上一篇:小学生业余排球训练中“快”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阅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