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分类模式回顾与探讨

时间:2022-10-15 02:08:31

元话语分类模式回顾与探讨

摘 要:元话语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元话语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式。文章回顾了元话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及不同的分类模式,介绍了当前元话语研究动态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向;在理顺元话语理论模式研究历程基础上,为今后元话语研究提供阐发和启示。

关键词:元话语;分类模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3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36

1 . 引言

早在1959年Zelling Harris首次提出“元话语”这个概念,到上世纪90年代元话语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几十年来元话语缺乏统一的定义。较早的研究者认为元话语是“区别于基本话语,不包含命题内容的次重要的话语成分”;是“有关于话语的话语,跟主题无关”(Williams,1981: 211);元话语是“有关基本命题信息的内容以外的话语,是引导读者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信息的一套机制”(Vande Kopple, 1985: 83)。

Crismore(1989)则将话语分为两个层面,即基本话语和元话语两个层面。基本话语即包含命题内容,指称外部世界和客观事实的语言表达形式;元话语则指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语言本身来描述和指称言语行为本身。Crismore还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的具体区别:第一,内容不同,基本话语传递命题信息,元话语不介入基本命题内容;第二,目的不同,基本话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而元话语是调控和组织话语;第三,作用方式不同,基本话语使受话者直接获取信息,而元话语则通过对话语组织和调控间接使受话者接受信息。

对于如何区分元话语和基本话语,Hyland和Tse还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提出元话语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元话语与话语的命题不同,二者同时出现在语篇当中,对语篇的连贯和意义都非常重要;第二,元话语指语篇中作者和读者互动的部分;第三,元话语只指话语内部关系,内部关系连接事件,外部关系涉及情景本身。

2 . 元话语模式发展

元话语标记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素、一个单词,大到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于话语是否为元话语的判断仍然有些模糊,由于元话语涉及到诸多方面,建立元话语分类模式,对其系统的归纳很有必要。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立足点不同,研究的语料和语篇、语类的区别,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模式。有关分类模式可以归纳如下:

2 . 1 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分类模式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三种功能指的是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代表或反映解释外部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指交际参与者分配角色和对语篇作出判断的功能;语篇功能指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各个句子连接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功能。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的学者认为元话语实现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因此将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两大类别。这一观点在元话语研究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代表学者有William(1981),Vande Kopple(1985,2002),Crismore(1989,1993),Hyland(1998),Luukka(1994)和Adel(2006),这种分类模式被Adel称为SFG-inspired元话语模式。

上世纪8 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元话语。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元话语较早的代表人物是Joseph M. William(1 9 8 1),他将元话语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包含两个次类别。即:模棱两可语(hedges)、增强语(emphatics);表序列的词语(sequencers)、话题标记语(topicalizers);归属语(attributors)、表叙说的词语(narrators)。

1983年,William在自己早年研究基础上,依据Halliday语言三大功能观点,将元话语重新分类为:语篇组织词(advanced organizers)、连接词(connectives)、人际话语(interpersonal discourse)这三大类,他认为前两者实现语篇功能,后者则实现人际功能。这一分类对其他学者影响深远,为其提出新的分类模式奠定了基础。Vande Kopple(1985)在William的基础上将元话语扩展分为篇章元话语(textual metadiscourse)和人际元话语(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篇章元话语又分为表连接的词语(textual connectives)和表注释的词语(code glosses);人际元话语则次分为表语力的词语(illocutionary markers)、表确认的词语(validity markers)、表叙说的词语(narrators)、表态度的词语(attitude markers)和表评论的词语(commentary)这五个次范畴。

Crismore, Markkanen & Steffensen

(1993)尝试新的分类模式以期解决同一个元话语次范畴可能具有的多种功能的问题,从功能的角度,他们认为应该研究元话语在语篇中最原始和最主要的功能,对于元话语的判断取决于其在具体语篇中的功能。在Vande Kopple的基础上,他们将元话语的语篇元话语分为语篇标记(textual markers)和解释标记(interpretive markers);将人际元话语分为模棱两可语(hedges)、确信标记(certainty markers)、归属词语(attributors)、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评注语(commentaries)这五个次范畴。

Hyland(1998)采取Crismore等人的分类模式,在研究学术语篇时将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两大类,但进行了细化,将语篇元话语分为表逻辑联系的词语(logical connectives)、表框架标记的词语(frame markers)、表内指标记的词语(endophoric markers)、表提供证据的词语(evidentials)、表解释的词语(code glosses);将人际元话语分为表模棱两可的词语(hedges)、表强调的词语(emphatics)、表态度的词语(attitude markers)、表关系标记的词语(relational markers)、表人物标记的词语(person markers)。

尽管Vande Kopple(1985)的分类模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原因在于其分类模式存在类别的模糊以及功能的重叠。例如,表确认的词语类别下的一个次范畴,表归属的词语(attributors)是向读者指出信息的来源,间接地表达出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如:according to Smith)。表叙说的词语(narrators,如:according to Einstein)是为了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这两个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都表示了其他信息的来源。

Vande Kopple(2002)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在自己之前的分类模式上,进行了修改和提炼,重新将语篇元话语分为语篇连接词语(textual connectives)、注释说明(code glosses)和语力标记语(illocution markers);人际元话语分为认识论标记语(epistemology markers)、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评注语(commentary)这六个次范畴。Vande Kopple对于元话语的分类方式是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比较系统的综合分类方式,他的分类模式在当时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

2 . 2 基于语义-语用的模式的分类方法

Ifantidou(2005)根据语义-语用的模式,主张将元话语分为内部篇章元话语(intratextual metadiscourse)和外部篇章元话语(intertextual metadiscourse)。内部篇章元话语主要涉及同一个篇章内的所指等关系,外部篇章元话语主要指涉及到其他的语篇,其他的作者的不同的篇章所指关系。内部篇章元话语分为序列标记语(sequence markers)、话语连接词(discourse connectives)、证实插入动词(evidential parenthetical verbs)、主句证实动词(evidential main-clause verbs)、证实副词(evidential adverbials)、态度副词(attitudinal adverbials)、可能副词(likelihood adverbials)、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s)、情态词(modals);附加内容动词(parenthetical verbs)、主句动词(main-clause verbs)、证实副词(evidential adverbials)、无人称动词结构(impersonal verb constructions)、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s)以及表传闻的副词(hearsay adverbials)。Ifantidou认为他的这种分类模式跟命题无关,这种分类包括较大范围的元话语(徐赳赳,2006)。

2 . 3 基于篇章互动的角度的分类

在其早期的研究著作中,英国学者Hyland(1998)依据Crismore等人(1993)的研究,也将元话语分为语篇和人际这两大类。但当他发现元话语分类当中有较多的语用重叠时,从篇章互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并把其看作是一种自反性的语言表达式(reflexive expression),Hyland(2005)在前人以及自己的基础上,采取了Thompson & Thetela(1995)的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和互动式这两大类,并重新修改了其之前的元话语分类模式,提出了元话语人际模式(interpersonal model of metadiscourse)。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互动式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其中引导式元话语又分为五个次范畴:过渡标记语(transition markers)、框架标记语(frame markers)、证源标记语(evidentials)、内指标记语(endophoric markers)和解释标记语(code glosses);互动式元话语分为模糊限制语(hedges)、增强语(boosters)、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语(self mention)、介入标记(engagement markers)等五个次范畴。并且以Sinclair,Halliday,Thompson & Thetela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判断元话语的三大原则。Hyland的这一模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2 . 4 基于元话语在本质的分类

芬兰学者Mauranen对元话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她认为尽管对于元话语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术语,但是元话语在本质上是自反性的,它体现了语言使用者较强的自反意识,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而不断地反思自己行为的策略选择手段。Mauranen认为语言的自反性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作者存在的体现,因此她反对Crismore等人的关于元话语也体现作者在话语当中非显性存在的观点。根据自反性的程度, Mauranen(1993)将元话语分为高显性自反意识的(highly explicit reflexivity)和低显性自反意识(reflexivity of low explicitness)的元话语,并将前者分为指称篇章本身的(references to the text)、话语标示(discourse labels)、称呼读者(addressing the reader);将后者分为内部连接词(internal connectors)、话语标示(discourse labels)、指称篇章本身(references to the text)、称呼读者(addressing the reader)。但是Mauranen的分类排除了那些与外部篇章联系的或者作者对篇章本身的看法和观点的一些词语例如,模棱两可语(hedging)、情态词(modals)和归属语(attributors)等。

此外,Adel(2006)从Jakobson提出的六种语言功能中用元语言、表达和指示这三种功能来论述元话语想象,提出了反身三角这种反身元话语模式(付晓丽、徐赳赳,2012)。依据反身元话语模式,Adel(2006)将元话语分为以下四类:指向篇章的、指向作者的、指向读者的、指向参与者的。

3 . 元话语研究趋势和预测

以上主要对元话语的分类发展历程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回顾。目前,许多研究者并不满足于只涉及英语的元话语研究,已经有较多的学者开始进行跨语言元话语研究,即基于两种不同语言的语料来进行比较研究。例如:Mereno(1997)分别选取了36篇关于商业经济的英语论文和西班牙语论文,专门就因果关系的元话语手段进行比较。由于跨语言元话语比较研究和对比分析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还由于元话语分类模式更多的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因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对于跨语言研究必须有适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分类模式,因此作者将近年来一些主要的跨语类对比研究中学者们所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进行简要归纳。

Emma Dafouz-Milne(2008)在对英语和西班牙语新闻的跨语类元话语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分类方式,将语篇元话语分为逻辑标记语(logical markers)、序列标记语(sequencers)、内指标记语(reminders)、话题标记语(topicalisers)、注释标记语(code glosses)、语力标记语(illocutionary markers)、宣告标记语(announcements);人际元话语分为模棱两可标记语(hedges)、确定性标记语(certainty markers)、归源标记语(attributors)、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评论标记语(commentaries)。

李秀明在“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博士论文(2006)中对汉语元话语也给出了分类,他对汉语元话语的分类基本上接受Hyland(2005)的人际元话语模式,但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将内指标记语(endophoric markers)并入连接标记语(transition markers),将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s)并入自我提及标记语(self mention)。将汉语元话语分为语篇功能元话语和人际功能元话语。其中前者分为话题结构标记语、衔接连贯标记语、证据来源标记语、注释说明标记语;后者分为含糊表达标记语、明确表达标记语、评价态度标记语、交际主题标记语(李秀明,2011)。

黄勤和熊瑶(2012)认为Hyland & Tse(2004: 169)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和互动式的方法比较符合其对英汉新闻评论中元话语的研究,但对其二级分类采取了Dafouz(2008)的基于英语和西班牙语新闻中的元话语对比分类模式。最终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前者分为逻辑标记语、序列标记语、内指标记语、话题标记语、语码注释标记语;后者分为模糊标记语、肯定标记语、证源标记语、态度标记语、评论标记语。

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对元话语研究现状表现为:元话语概念不统一,研究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材料类型严重失衡并且研究对象过于单一。Hyland也提到对于元话语研究的定义和分类模式以及理论框架还没有统一,因此元话语还未能成为一个解释或者是研究工具。另一方面元话语研究也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一些学者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另外一些学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等,这虽然给元话语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壤,但也造成研究的不统一性。

Hyland建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对于不同语类的或者语言社区的元话语使用的语料库研究,研究他们的使用特征、使用频率,以及模式;其次,对于为不同人群基于不同话题的书面语类描述性研究也是很有必要;再者,开展跨文化研究;第四,不同社区元话语使用情况的研究;最后,对于元话语的历时研究很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基于对国内和国外著名学者研究的总结和预测,作者认为未来元话语研究除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更进一步外,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扩展:

第一,语料库研究仍然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形式,但是对于语料可能会采取更多不同语言,不同语类,会扩展到前人研究较少的语类,应用到不同的语言,不仅研究书面语,也要包括口语。

第二,跨文化研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对于不同社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元话语的使用是受文化影响更多还是受不同语类影响更多等。

第三,元话语研究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历时研究应该也会引起学者的注意,并且历时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元话语。

第四,对于研究对象的扩展,除了研究硕士和本科生论文等,也应该应用到其他研究对象身上,例如对企业管理人员等,使用元话语,如何使用元话语是否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员工等。

第五,元话语研究对于翻译的影响。元话语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对等,如何转换不同语言的元话语等。

4 . 结语

关于元话语的分类模式,依据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语篇,对于跨语类的研究等,学者们就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模式。一些学者就将不同的分类模式主要概括为两大类,即上文提到的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元话语模式和Hyland等人的人际元话语模式统称为宽研究(Broad Approach),因为这类主要强调了作者-读者的互动性,使用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的态度,组织篇章,使篇章更加连贯,并引导读者参与到篇章中来。

另一类以反身模式为基础的被称作窄研究(Narrow Approach),主要体现了元话语本身的自反性,即元话语反身模式。如果说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内外篇章元话语、元话语自反以及元话语人际模式主要是依据不同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细分,那么,基于跨语类的分类模式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研究语料而进行的元话语模式的调整和整合。

对于元话语的研究正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模糊,未得出统一的分类模式,但是这并不影响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热情。近年来对于元话语的研究由以前的学术语篇、学生写作等逐渐扩大到新的范围,例如对演讲语篇的研究,对跨文化以及元话语翻译的研究等。但是元话语最早起源于对英语话语的研究,对于其他语言的元话语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对于提出适合于不同语言的元话语研究分类模式也迫在眉睫;也可以说在进行不同语言的元话语对比的时候,如何提出相对比较对等的模式分别适应不同的语言,从而更准确研究不同语言的元话语异同点也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Hyland K. Metadiscours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成晓光、姜晖.Metadiscourse:亚语言、元话语,还是元语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45-48.

付晓丽、徐赳赳.国际元话语研究新进展[J].当代语言学,2012(3):260-271.

黄勤、熊瑶.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12(1).

姜晖、成晓光.元语用视域下的英语科研论文中功能性语言表记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李发根.元话语功能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对比分析[J].中国外语,2012(3).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李秀明.元话语标记与语体特征分析[J].修辞学习,2007(2).

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熊笛.英汉元话语对比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

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345-353.

严谨.我国元话语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3类外语核心期刊10年的统计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9).

上一篇:市场手段解决不了城市拥堵 下一篇:网络自主学习对英语石化现象反拨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