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换位思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时间:2022-10-15 01:42:40

用“换位思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心理学教材中,有一幅著名的画叫“花瓶与少女”(如下图),有人说看到的是个花瓶,也有人说看到的是两个女孩的头像,关键是你关注的是白色部分,还是黑色部分?当你专注于某个角度来看这幅画的时候,你会觉得只有自己的答案对,而别人是错的。

同样,在学习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一厢情愿地把许多东西强加给孩子,可孩子却偏偏不感兴趣。而我们做老师的在教学中也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恨不能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可学生却兴趣索然,接受得甚少。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缺乏换位思考的缘故。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要彻底地用对方的思维、对方的处境来考虑问题,让自己扮演对方的角色。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与人相处之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体会。我们在高三语文总复习的过程中若能做到替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一下的话,我们的总复习效果就会好得多。

当教师在给学生复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因为教师的学习、生活经验与学生有很大差异,所以往往教师认为可以听懂、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学生却不能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复习效果。为此,我们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把心理学的方法糅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尤其注重了“换位思考”的方法,通过在实验班进行了一年的对比教学实验,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我们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和态度方面换位思考。高三复习任务重,可能很多学生都会错误地认为语文可以放一下,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到数理化上面去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的复习任务。为此,我们从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对分数尤为追求的心理出发,为学生分析了高考六门功课的拿分策略,提出了语文复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的口号,告诉他们,当大多数人都沉溺于数理化、把语文抛一边的时候,我们把语文弄上去了,我们就成为了胜出的一小部分人,而高考就是选拔这胜出的一小部分人。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前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拿出来,逐个分析每个学生高考语文分数所占的比重。这就很有说服力了,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是一门拿分的大科,许多原来不怎么重视语文的同学,都改变了学习态度,即使有个别对语文极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强迫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

其次,我们在老师的授课方法上换位思考。以前老师讲课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经验的干扰,觉得自己懂了,学生就也会懂,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学生也会很重视。而现在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课时多想想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能记住,是否会重视等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来组织语文复习。例如在复习“字形”这个知识点时,对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等容易误写的成语,我们就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老师讲时记得住,过后马上又印象模糊,考试时仍然出错的现象,加强备课力度,挖掘词语来源,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名列前茅”这个词,我们告诉学生,它的来历是古代打仗时,向导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里高举着白茅草给后面的军队领路,由此我们就记住了应该是茅草的“茅”而不是矛盾的“矛”;又比如“再接再厉”的“历”是指磨刀石“砺”,说的是两只公鸡相斗,嘴巴接一接,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再接一接,再磨一磨,指不断鼓劲之意,这样“历”就不能写成“励”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都尽量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再者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换位思考,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少走弯路。比如说记笔记,不但必须记,还要科学地记,要手、眼、心、口一齐动起来;比如说订正试卷,要订正的应该是自己没弄明白的部分,而不是整张卷子都写得密密麻麻;比如说有些学生课上学、课后忘,我们就教给学生很多记忆的方法,如立体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散记忆法、及时记忆法等等。仍以字形的复习为例。我们教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来记住许多部首的含义,例如,“页”和头部有关;“贝”和钱财有关;“王”和玉有关;“月”和身体器官有关;“灬(火)”和火有关;“冫”和寒冷有关;“礻”和祭祀神灵有关等等。学生再看到这类部首的字,立刻就能展开联想,从而很好地记住了字形,有利于消灭错别字。

高三的学生直接要面临的就是高考。所以我们还从学生的应考的角度换位思考,想想学生在考场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我们首先就考虑到学生的答题效果,许多学生在考场上往往急于做完试题,而不考虑阅卷老师的感受,所以往往答案写得不规范,不清楚,尤其是主观题,时有答对了却得不到分得情况。为此,我们把训练学生规范地有条理地答题作为一个重点来训练。同时,学生对题目中隐含的答题点的捕捉,学生碰到不会做的难题时的心理,答题时间不够时的心理,答题顺序的习惯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对此我们都采取了相应的辅导措施。

通过对实验班一年的教学实验,我们看到,在语文总复习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教和学,效果显著,以高考成绩为例(见附表),实验班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就单个学生来说,其总分成绩无论是好、中、差的学生,只要在总复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换位思考的知识来引导他们,其语文的进步和效果是明显的。

总之,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充分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对症下药,许多问题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单方面的把自己的想法、理解去给予学生,恐怕很难达到目标。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感兴趣的问题,理解困难的地方,都能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在心理上的沟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语文总复习的任务。

上一篇:解读环境的特点鉴赏落日的壮美 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