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分组法

时间:2022-10-15 11:55:4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多地受制于家庭条件、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加上学生本身内在的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往往比语文、数学等其他传统学科要悬殊得多: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使用网络,有的学生到上课的时候还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甚至计算机只停留在计算器的时代,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学情,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正视的。面对这种现实学情,就要求我们信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区分性评价。

为了达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区分性评价的目的,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地调查、了解、分析,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这样说,对学生进行分组是我们实施区分性评价的前提,不对学生进行分组,就谈不上区分性评价。那么在区分性评价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呢?笔者认为:在区分性评价初级阶段学生分组宜采用“同质分组法”。所谓的“同质分组法”就是将全班的学生按信息素养的高低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小组。

一、分组前的调查摸底

要想将学生按“同质分组法”进行分组,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充分地调查、了解、分析,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我们学校现阶段七年级有6个班,我随机抽取了2个班作了走访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2个班共85名学生,有58名同学说他们学校正常或基本正常开设了信息课,占全部人数的68.2%;有11名同学说他们学校只是偶尔给他们上信息课,占全部人数的12.9%;剩余的16名同学回答说他们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信息课,信息课都改上了其他课程,占全部人数的18.9%。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这样的现象:镇中心小学基本上能正常开设信息课程,而村小学基本上不能开设信息课程。

2.家庭具备电脑及是否上网情况

3.分组前课堂观察与记录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前,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花2~3节的时间在课堂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将这些结果都记录在他们的电子档案袋中。最后以电子档案袋的记录结果为基础,结合上面的调查情况,初步评定每个学生已具备的信息技能,为后面对学生进行分组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对学生进行分组

1.分组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分组,首先要明白其目的是将学生按不同的信息素养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实施区分性评价。使评价的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因人而异,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寻求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分组的原则

采用“同质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必然要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这样就必然会产生以下弊端:学习小组中高层次的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感,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学习小组中低层次的学生;而低层次的学生则明显产生自卑心理,逐步对高层次的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为了尽量克服采用“同质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产生的弊端,我们就遵循以下原则:(1)不宣布小组等第。虽然老师已将全班学生采用“同质分组法”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但班上不宣布学生层次,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学生的分别要求。(2)不调整学生座位。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后,不对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

3.实施分组

有了分组前的调查提底,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基本上了解后,遵循分组的原则,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表格对学生进行分组了,分组后如有什么特殊情况可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4.分组后组员的动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肯定有部分学生进步了,有部分学生退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分组组员不能是长期固定的,而是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经过在实验班的实践,笔者认为这一动态的周期长短应保持在3~4周内,也就是说学生经过3~4周学习后,我们需要对每个层次的学习小组的组员进行调整,将进步的学生调整到更高一层次学习小组中去,将退步的学生调整到低一层次的学习小组中去,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处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同质分组”带来的问题

1.在处世心态方面,高层次小组的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感,瞧不起低等级组的学生;低层次小组的学生逐步对高等级组的学生产生仇视心理。

2.在人际关系方面,高层次小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很差,不愿意帮助别人;低层次小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强,愿意帮助别人,但却不愿和高层次组的学生接触交往。

3.在学习态度方面,高层次小组的学生明显产生骄傲情绪,低层次小组的学生明显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同质分组法”本身存在着一定弊端,笔者认为它只适用于区分性评价的初级阶段,随着区分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这一弊端会体现的越来越明显,那么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单位:六合区马集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有效讨论初探 下一篇:“体验 探索 发现” 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