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缓密”教学策略 促进数学研究

时间:2022-10-15 11:51:17

“低缓密”教学策略 促进数学研究

笔者所在校约70%的生源以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学习环境相对贫寒,思维能力相对缓慢。学校认为,在这样生源的基础上,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同时,学校提出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严格贯彻课堂教学“低缓密”三字方针,这也是笔者在数学教学改革中一直持续研究的问题。

“低缓密”教学策略提出背景

“低缓密”三字方针的涵义是:教学起点“低”一点,以低求高;坡度“缓”一点,以缓取快;训练“密度”大一点,以密促精。这里的“低”不是指降低要求,而是“钻进去”理解教材,“蹲下来”了解学生,深入浅出的教学。这里的“缓”不是指课堂拖沓,而是指教学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多策略启发学生理解数学。

“低缓密”的教学策略自两年前提出并实施后,笔者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如何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灵动的美妙。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还需提高等。

预热可促进知识自然生长

研读教材,找准数学知识的起点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每一类知识结构严谨,前后联系紧密,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因此,找准知识起点,充分铺垫,能促进新知探究。比如,“小数除以小数”是小数除法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错误率极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需要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转化才能计算。所以这节课的知识起点为:商不变的规律、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根据起点,教师可做以下铺垫:

(1)口算: 16÷4= 160÷40= 1600÷400=

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练习:24÷6=( )÷60 2.4÷0.6=( )÷6

2.4÷0.06=( )÷6

(2)竖式计算:7.98÷42

小结:小数除以整数怎么计算?

(3)出示例题:7.98÷4.2

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理解越透彻、运用越灵活,就越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实践证明:只有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数学知识才能在学生的认知网络中自然生长起来。

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如教学“认识小数”,教材从长度单位引入,将整数、小数、分数同时呈现,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教材的编排更多的考虑数学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然而教师发现: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初次了解分数,对于分数的理解只建立在直观图形中,加之时间跨度大,此时要与小数建立联系,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其实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购物活动中已有广泛接触,而且一年级下册时学生就知道0.1元是1角。因此,相对于抽象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于货币单位有着更为丰富的现实基础。这节课的认知难点是理解十分之一元就是0.1元,进而可以得出十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体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节课中,教师以货币单位为载体,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化解探究难点。

(1)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学生举例说明)

谈话:超市商品标价通常是以“元”作单位的。那么一个气球是1角钱,它表示多少元?

学生回答:0.1元、元。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图,引导学生理解:

1角=元=0.1元(板书)

(3)提问:“3角呢?5角呢?”

3角=元=0.3元

5角=元=0.5元(板书)

实践证明:货币单位的引入,更有利于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由角和分改写成“元”作单元的方法,迁移类推到长度单位的改写也就水到渠成。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

分解知识点、分散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自主建构过程,是一个构建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然而,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给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建构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采取“分解知识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化简比”,教师把知识目标的教学分解为: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比(12:18);前项和后项都是小数的比(1.8:0.09)或前项和后项其中一项是整数,一项是小数(1:0.25);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比(:)或者前项和后项其中一项是整数,一项是分数(4:);前项和后项其中一项是小数,一项是分数的比(0.875:)。又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可将知识点分解为: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除数的位数比被除数少,除数的位数比被除数多(被除数后面要加0)。如此,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割成一些较小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由简到难、层层深入的“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弯”的模式,能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理解,由此分散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对数学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自主学习记录本”的生成 据统计:笔者任教的五(3)班41位家长中,只有4位家长完全胜任学生家庭作业的辅导;6位家长通过自己学习能跟学生共同研究问题;15位家长坚持检查学生的作业字迹,但对质量无法保证;16位家长因上夜班或长期不在学生身边完全“托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迫使学生只能自食其力,自主学习成了他们必备的核心能力。然而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和思维能力没有成熟,所以,小学生对课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缓慢,无法通过一两次的教学就完成;对题型较难的更是一筹莫展。笔者认为,没有时间重复讲解,教师的讲解也取代不了学生的自悟;要尝试引导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难点、盲点进行记录,做好笔记。为此,在学生课后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翻看课堂笔记,回忆当时的课堂情景,进而理解掌握知识。

巩固练习关注知识点

关注“人人”,练习设计层次清晰、题型广泛 如教学“圆的周长”第一课时后,笔者安排了以下当堂反馈作业:

1.行走题

(1)判断

①圆周率π=3.14。( )

②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2)计算各圆的周长

d=5厘米 r=0.7分米 C=6.28米

(3)一个圆形水池的半径是20米,绕着水池走2圈,至少要走多少米?

2.爬坡题

(1)甲圆的半径是乙圆的3倍,甲圆的周长是乙圆的( )倍

A.3 B.6 C.9

(2)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3768米,这辆自行车的直径约是60厘米,车轮每分钟转100周,小明骑这辆车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关注“不同的人”,解决问题方法多样、促进深化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道题的解答可能有着不同的思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时刻关注学生不同的想法,赏识学生的智慧发展和个体创造能力。实践证明:一道题好的解法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给学生展示思维历程的机会,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解题捷径,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精准性、深刻性和概括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上一篇: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本土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