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时间:2022-10-15 11:23:33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一、理论背景

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本人发现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焦虑、归因等情感因素。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功能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降低焦虑,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外语课堂中,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姿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

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使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由于非语言符号的抽象程度比较低,往往较为形象,所以更能生动地表现人的内心活动。

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不会太久,讲课过程中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指引性或加强性的手势、身体朝向、视线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等都可以悄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另外,儿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容易受到教师的调节和调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更应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温暖的学习环境,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使他们增强自信、主动学习。

二、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非言语行为是一种非文字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传递信息。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或表达感情的手段。笔者把目前英语课堂中教师所使用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分为:

身势行为:教师的身势行为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站立姿势,还包括对师生间身体距离的控制。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这比光是稳立或稳坐在讲台前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象征性的身姿表示自己的思维情绪,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喜爱、关心、信任和评价。

手势行为: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提问学生时,用手势可以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或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扫面子,可以使学生减轻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为了避免课堂中语言过多的重复,在课堂举例时,教师可自行设定一种手势作为信号。

目光语言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表示肯定、否定、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亲切中有严肃、容忍中有警告等无数的情绪和态度变化。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W中,目光大多集中在课本、黑板等物体上,较少用目光看学生。一般来说,懂得使用目光语行为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他的眼神了解到许多情感信息。反过来,教师也应从学生的目光中了解他们的情感,以便宜掌握教学节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其鼓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实物演示:实物是常用的直观教具,如图片等。实物能直接表达言语信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物思词,睹物生情,增强记忆。形象化的描述为教师的讲解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用简笔画勾勒课文中的人物轮廓和活动状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CAI: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如幻灯片的制作等。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教学的成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语言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形式可以丰富语言材料输入的来源和方式,对学生形成视觉、听觉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立体输入”。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师更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形式。

三、非言语交际手段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非语言代码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作用。在学校环境中,用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从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可以营造学习气氛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非言语交际形式可以提供学生语言使用所需要的情景和各种非言语手段,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索。教师是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是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非言语行为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

1.教师身势语言的作用。小学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长辈和教师身势上的亲近行为能够对他们形成极大的鼓励。如果教师离开象征权利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老师拍拍他们的脑袋或肩膀,就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焦虑。

2.老师手势语言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还相当少,听力理解较弱,如果教师讲解时没有一定的手势帮助,就会对学生理解形成障碍。手势语言完全能够克服两种语言之间的障碍。手势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有些教师善于使用戏剧化的手势,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舞台气氛,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3.教师目光语言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应辅以关切激励的表情,使学生体会到温馨和力量。微笑、激励、爱心表达是完全可能通过目光语行为来完成的。

4.实物演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语言课堂教学中,“输入“是学生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有时候,一幅电脑制作的图画能够替代当天所要教授的所有词汇或语言点。多媒体课堂包括图画,还有动画、音响等学生喜爱的东西。把语言知识融会到这些感性的视像物体中,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枯燥课本的恐惧和厌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焦虑,使学生的意识和超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的和谐状态,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的特点,除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利用课堂里一切非语言交际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温暖的学习气氛。

非言语形式的直观性、生动性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更好相互沟通。非言语行为还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应努力掌握非语言符号的表达艺术,充分利用非语言符号的积极效能,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让成语引领小学生步入传统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