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下咽的“夹心汉堡”

时间:2022-10-15 10:28:04

紧缩与通胀可能在2008年对中国经济形成双重夹击,相关企业必须为来年 的艰难做好充分准备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明年定下了货币政策“从紧”的风向标,这源自泛滥的流动性造成的国内经济过热,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回收流动性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最近一次是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政府年内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3.5%到14.5%,达到20年高点。

同时创纪录的还有11月份的CPI。数据显示,中国11月届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年增69%,为11年来新高。这意味着更为严厉的政策或将在随后持续推出,其中包括进一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在预期中的人民币升值。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所言:“只要经济趋势在那里,政策永远是有空间的”。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这四个目标之间却充满了矛盾,因而使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实行同一货币政策以同时达到多个不同的目标。货币政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此次一系列强有力的紧缩政策无疑会让狂热的投资热情有所减缓,把通货膨胀率拉到一个可控的轨道上来,但是每一次紧缩政策的背后都将是许多企业的一次严峻的生存考验。

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一次性冻结资金3924亿元,而这些钱原本将成为企业的贷款。央行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实际上都是以总量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货币总量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都将大幅度提高,大企业和小企业、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之间的矛盾将更加激化。这对于议价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来说,或许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一直以来它们都在融资上享有“优先权”,并且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非常“便利”地获得它们所需的资金。但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那些高负债型的企业来说,融资问题将成为它们在2006年最大的挑战。

这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局面。虽然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敌人是通货膨胀,但是通货紧缩的危险同样不能忽略。一直以来,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在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之下,中国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推动低端消费品的出口,同时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等金融产品为发达国家消费融资:而发达国家消费大量廉价商品的同时,通过垄断高技术领域的出口维持相对经济优势。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首先感受到紧缩压力的是发达国家,随后这种压力才会传导到中国。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岌岌可危,加之中国依靠低估人民币而加强出口的策略很有可能因人民币升值而改变,所以,2008年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将会是形势异常严峻的一年。高盛预测,一旦2008年全球经济出现放缓,遭受打击最重的可能是那些与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和房地产需求密切相关的出口商、周期性工业企业以及那些成本面临严重压力(工资、原材料成本和利息成本)但因需求下降又无法将这些成本转嫁到下游的行业。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重新合理地规划自身的财务方案和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利率的变动,企业就应该重新审视自身先前所制定的投、融资方案。将那些融资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的项目剔除在外,保证企业能够在利率上涨的形势下获得财务费用最小化。

在经历一系列紧缩政策之后,2008年必定会出现出口放缓、经济增长减速的局面,但这未必不是一个新的契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都应该在这一年好好想想,如何在内需产业上寻找中国经济的新机会。

上一篇:到底打了几折 下一篇:圣诞下的消费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