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脑卒中十个误区

时间:2022-10-15 09:49:34

你了解脑卒中吗?从来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脑卒中一样,瞬间就能让人失去生活的尊严:口眼歪斜,四肢麻木,甚至瘫痪在床……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自己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而且自己血压不高,生活也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肯定不会发生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两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只有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实际上,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其次是精神压力,再者是运动少;另一类是疾病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病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于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说自己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1万步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其实并不多。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14%,美国是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美国的研究指出,一是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二是45岁以上的女性,三是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才适用。不过,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有出血性疾病的人;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很多人担心长期吃预防脑卒中的药对肝脏有损害,但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而出现身体损害的。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价格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很多人得了中风后,觉得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后一定要重视。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国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时才需要静脉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患者致残率更高。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常听患者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活血,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而且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而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的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年复发率是30%,1/3的人因为复发而再次住院。做过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摘自《中国日报》)

上一篇:走出纯棉误区 下一篇:肿瘤常见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