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秧歌 第22期

时间:2022-10-15 09:31:01

倘若要探访和感受山东民间艺术的精髓,有“鼓子秧歌之乡”美誉的商河县是必去之地。

鼓子秧歌俗称“跑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在商河一代非常兴盛。“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其盛况可见一斑。

鼓子秧歌究竟始于何时,当地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孕育于春秋,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鼓子秧歌的历史是否真有这么长久,还需进一步考证,但确实在宋代就已经有关子鼓子秧歌的文字记载。

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也有很多传说。抗洪斗争说――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河水危害,灾后精心散播抢种,辛勤劳作终于喜有收成,便聚在一起舞之蹈之,抒发灾后余生庆丰收的欢悦心情;武舞说――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发韧子廷武舞或军队武舞,其功能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祭祀说――祭祀在商河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以内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由于“渔读耕樵诸戏”,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也就给了鼓子秧歌生存和流传的条件。

鼓子秧歌在商河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现在又有了欣欣向荣之势。商河94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而且每年一度的商河鼓子秧歌汇演已经举办了31届,每年的正月里,到处鼓声咚咚,到处流光溢彩。常可见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正因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得商河鼓子秧歌美名远扬,也正是因为商河人民较好地继承发扬了鼓子秧歌的艺术传统,才使其走进大雅之堂,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商河民间歌舞形式很多,有伞鼓舞、花鞭鼓、高跷、信子、龙灯、狮包、灯宫、虎牛斗等30余种,其中以“伞鼓舞”也就是鼓子秧歌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

鼓子秧歌大气、豪放、粗犷,拥有刚健的舞姿和宏大的场面,最大的特点是道具丰富,分为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鼓子秧歌”表演程式为”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这在各种秧歌中独树一帜。“跑场”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仪仗队、生产活动、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二龙出水”、“闯王进京”、“八卦连环”等100多个舞蹈阵图。由于速度、力度的不-同,秧歌场子又可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武场速度慢,情节清晰浑厚:文场速度快热烈红火,文武场则介于二者之间。一般演出每场只跑十几个场阵。

鼓子秧歌表演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弘,既孕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大俗即大雅,民间的东西往往最得艺术精髓。1992年,商河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音乐舞蹈专家出席会议,正式提出鼓子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正是因为这次会议,在民间十分火爆但在专业舞蹈界还默默无名的鼓子秧歌,开始引起舞蹈家们的重视,在全国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

鼓子秧歌在民间诞生、发展、继而流传,是彻头彻尾的属于大众的艺术。近代鼓子秧歌民间的演出活动主要用于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平常有来往,关系好的村,打个招呼即可送秧歌上门;二是平时无来往,互相表示友好,希望日后加强联系,须经“探马”的“一探一报”;三是因某种原因两村闹矛盾,或有重大需求,须经“探马”的“三探三报”,炮手鸣炮,族长率队,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礼仪极其隆重。秧歌队在村外整队,客村以最高礼仪接待,设香案,置果品,鸣鞭炮,头面人物全部出迎,展现了商河淳朴的民风和憨厚善良的美德。

要想真正领略鼓子秧歌的气势,非身临其境不可。

上一篇:情感意味与儒生本色 下一篇:月满西楼,情溢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