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时间:2022-10-15 09:02:11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精细解剖和密井网条件下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以及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为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

关键词:三角洲内前缘 测井相模式 沉积模式

前言

中国主要的油田类型是砂岩油田,利用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取心资料,基于大量现代沉积和地质露头研究成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建立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1],指导精细储层描述和剩余油研究,为油田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1、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

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岩相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的地质概念库,应用于指导沉积砂体精细识别。

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包括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和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3~4m之间,有效厚度在2~3m之间,净毛比大于0.8,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2~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6~0.8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1~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3~0.5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

2、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研究

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单井测井相的模式,应用于单井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

在取心井段单井沉积微相精细分析基础上,利用该井层对应的所选测井曲线总结该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通过多井同一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总结该微相所共有的测井相要素特征,由此建立该微相的测井微相模式。当取心井少或微相类型多时,会存在取心井的微相不够典型、没钻遇等问题。此时可在取心井标定下的密井网开发区内优选测井微相以补充测井微相模式。通过以上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单井测井微相模式。

3、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研究

通过建立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微相组合的方法,应用于沉积微相表征与组合。

3.1沉积砂体量化表征

由于精细砂体识别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在油田生产中应用困难,因此在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对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砂体进行了量化表征,简化了繁琐的操作过程,使沉积砂体精细识别能在油田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3.2沉积微相组合方法

在精细沉积微相平面图的基础上分析典型砂体成因,总结每一种典型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砂体几何形态及其显著特征等,从而建立起了典型砂体沉积微相组合方法[2]。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一般形成于湖盆极度萎缩,水体极浅时期,河流能量远大于湖能,且湖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量把砂质碎屑改造成大面积的席状砂体,所以河道间只能为较细的粉泥质占据。主要发育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连续可分,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以水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席外缘席间的模式分布(图3-1)。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形成时期,体湖泊的改造作用虽比枝状三角洲内前缘有所增强,但终究还很弱,只能搬运少量粉砂级及粉砂级以下的细粒物质,而河流仍不失其控制作用。主要发育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独立、连续,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表外席状砂。以水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二类席状砂席内缘的模式分布。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形成于湖水覆盖面积较大时期,湖浪改造作用较强。河流虽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但其对砂体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所以发育良好的席状砂体。主要发育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水下河道砂体基本连续,水下河道间发育大面积表内席状砂。以水下河道砂体两侧发育一类席主体二类席主体一类席状砂的模式分布(图3-3)。

4、应用

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水驱精细挖潜,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井间砂体连通关系认识更加清晰。通过示范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注采调整的实践,认识到在注采关系完善的河道砂体内,存在高水淹通道;再通过数模辅助剖面中各单元含水数据,分析疑似高水淹通道动用及分布情况,定量判定单元高水淹通道;最后在控制全区含水上升速度的同时,挖潜剩余油。区块开发取得了含水不升,产量不降的效果。

5、结论

通过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亚相沉积模式研究,提出了密井网下沉积微相描述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典型砂体沉积模式,且有关研究成果指导了油田水驱精细挖潜,实践表明该套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少华、张昌民.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 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2001,145~146.

[2]赵翰卿、付志国,等.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4:109~113.

[3]孙雨、马世忠,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J].地质学报,2010,10:126~133.

上一篇:当代城市规划应体现生态伦理观 下一篇:展现思维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